发布时间:2017-11-16 来源:
公 示
各位委员:
按照下政协办〔2017〕18号《关于推荐评选2017年度优秀提案的通知》精神,我区政协开展了2017年度优秀提案推荐评选工作。目前,经民主推荐、初评小组初选、提案委员会复评,拟定以下14件提案为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以来的优秀提案候选名单,现公示。公示时间到2017年11月23日止。
各位委员如对公示的优秀提案候选名单有不同意见,请与区政协提案委员会联系。
联系电话:85820722
联系人:黄益民
附:区政协2017年度优秀提案候选名单
下城区政协提案委员会
2017年11月16日
附件:
区政协2017年度优秀提案候选名单
序号 |
提案编号 |
提案人 |
提 案 内 容 |
主办单位 |
办理结果评议 |
1 |
3 |
何佳 |
关于进一步扶持我区小微文创企业的建议 |
区财政局 |
满意A |
2 |
★8 |
吴建明 |
关于重振武林商圈,打造中国不夜城的建议 |
天水街道 |
满意C |
3 |
17 |
洪聪 |
关于进一步提升杭州中国丝绸城国际化水平的建议 |
长庆街道 |
满意A |
4 |
18 |
无党派人士界 |
关于改进和完善我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
区民政局 |
满意A |
5 |
24 |
朱琦 |
关于让下城区区民吃上放心食品的建议 |
区市场监管局 |
满意A |
6 |
38 |
张锷 |
关于设置杭州市(下城区)文化旅游景点盖印章点的建议 |
区经旅局 |
满意A |
7 |
42 |
章前 |
关于加强我区挍园规划建设的建议 |
区教育局 |
满意A |
8 |
★49 |
詹伟勤 |
关于科学推出养老服务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
区民政局 |
满意A |
9 |
★53 |
章菱 |
关于加强北部地区卫生资源配置规划的建议 |
区卫计局 |
满意B |
10 |
59 |
李文莉 |
关于做好老年人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的建议 |
区民政局 |
满意A |
11 |
71 |
蔡才河 |
关于提升下城区金融产业发展的建议 |
区发改局 |
满意A |
12 |
82 |
朱敬东 |
关于加强我区信息经济创新平台建设的建议 |
区经旅局 |
满意A |
13 |
98 |
颜纯华 |
关于加强培育税源经济的建议 |
区财政局 |
满意A |
14 |
★140 |
城建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
关于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建议 |
区城投集团 |
满意A |
注:打“★”为重点提案。
3号提案 关于进一步扶持我区小微文创企业的建议
提案人:何佳
杭州现今已经发展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城市,大家都在向着“G20后、亚运前”城市建设发展的大前提下迈开步伐,稳步前行。细观杭州近年城市发展,不仅立足于优美的自然景观建设来带动经济,更多的则是向人文创新方向进行着有效的建设,尤其是政府对于文创的重视和投入,使得杭州又增添了一张“人文杭州”的新名片。
在文创企业近年来蓬勃发展之势,我区作为杭州的中心城区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文创企业达到了5000余家,其中中大型企业有300余家,整个文创行业8大板块,在我区有志之士和政府扶持下卓有成效的发展壮大着。
随着市调的慢慢深入,以及行业内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就本提案提出以下建议:
一、重视我区微小文创企业的存在
随着我区的建设步伐加快,市场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地突出“创新和价值”,这就是要求我区文创行业在内功上下足功夫,推陈出新。这个要求是所有创新性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是产品立足的本身,行业内中大型企业经过了时代的大浪淘沙,在一定程度上带领着整个行业的前行,但是也是因为资历老、规模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条条框框,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新的市场需求,不再是以前的“大锅饭”,面临着同样的市场转型,调头难,难调头,成了中大型企业一时使不上力的原因。
反观现在我区形成的一股新的创新力量,微小文创企业的诞生,随着政府对公司注册的政策支持,微小型公司像雨后春笋般萌芽,争相占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经过调研发现,这些企业往往有着几个共通点:规模小、专业强、资金弱、落地难。企业的成型规模很小,也没有优越的办公环境,人员精简,身兼数职,专业创新能力强,但是由于初创微小企业的资金链不完善,导致一些好的创意需要落地实施,一些高昂的打样费,专利申报费等无法到位,也就是因为这四点企业生存要素,导致了一批新兴的微小企业不得不项目搁置、人才流动频繁、甚至关停。
这些主力军往往是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有着市场最新鲜的血液养分,他们没有条条框框,没有教条主义的约束,有的是对文创行业的一腔热忱和专业的探索。这些微小企业的存在和人才的培养是社会的责任,只有今天的重视和扶持,才有明日的做大做强。
二、加强对我区微小文创企业的资金扶持
在微小文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资金是企业众多问题中尤为突出的一点。人才的培养和任用,创新产品的研发打样、落地实施和专利保护,一套创新产品的诞生,往往涉及一系列的资金的投入,微小企业在小规模的运营过程中,往往没有如此雄厚的财力支持,虽然现在政府出台了创意园区入驻的补贴、税收和贷款的优惠等措施,但是面对原创产品的落地投入,仍是捉襟见肘。
我区文创行业目前正在上升期,许多的微小企业等待着发展机会和政府资金帮扶,企业在修炼自身的同时,政府的扶持无疑是雪中送炭,给企业打了一针强心针。政府在选择扶持企业时,进行项目论证,对一些已经有设计成果的、拥有专利权的、具有市场意义的,加之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企业,予以优先扶持。帮扶的同时,可以进行监督和考核:专项资金的用处、获得的社会效益等等方面,进行企业年度的工作评比,在来年的帮扶中进行调整。一些好的产品,经过评比我区可以推荐一些好的展会进行展示,给予费用的一定补贴,这样的正向作用,企业得到了优惠自然也有了责任,一些优秀的微小企业会慢慢崭露头角,扶持才有了真正的意义。将有限的资金份额分配值得扶持的企业也是我区政府行政能力的体现,加大加强对微小企业的资金扶持是重中之重,扶大扶强的同时,能兼顾好微小企业的发展,以多层面的循环发展带动我区文创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样的产业培养才具有生命力,竞争力。
8号提案 关于重振武林商圈,打造中国不夜城的建议
提案人:吴建明
每一座城市都拥有成为精神寄托的必去消费地,在这里,你不仅仅能享受停不下来的血拼,更能体验到每个城市的故事和无穷魅力!对于杭州而言,武林商圈就是这样的精神寄托,它不仅是城市的繁华核心,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杭州人永恒的情结记忆,更是未来杭州打造独特东方魅力和世界名城的标杆高地。然而现在内外交困下的武林商圈,很显然已不是当年。从外因来看,随着城市格局的发展,湖滨商圈、城西商圈和钱江新城等周边商圈成为了武林商圈强有力的竞争者;另外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互联网电商的发展,导致杭州大厦、杭州百货、银泰和武林路时尚女装街等传统百货深受冲击。作为原本支撑起武林商圈核心地位的龙头,它们一旦失去了往日的优势,也让整个商圈吸附力下降。从内因看,一个商圈的成熟主要依靠的是常住的城市人群,而不是流动人群,这是武林商圈当年称霸的基础,但是随着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的变化,大家也对购物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受旧有的物业条件所限,以及百货店的传统形式,都很难满足现在的消费者的需求,导致这些老牌的商场吸引力不如从前。
那如何重振商圈,让“武林”王者归来呢?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1、回归商圈本源——让人们享受享受逛的乐趣。商圈大体量的商业面积和规模决定了其需要一定的人流量支撑。政府及商圈各商业主体要做好细节和服务,让人们愿意逛、喜欢逛。2、商圈招商要“瞻前顾后”。既要有一定的消费前瞻性,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也要扶持老字号、“本土味”的名特产品。老字号、“本土味”的名特产品承载历史文化内涵,经过多年的积累有稳定的消费客流,具有本土特色的民俗风情还是国际影响力形成因素之一;国际性知名品牌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际性的消费潮流,能一定程度地促进生活质量和消费品质的提升,两者的有机融合将会有效促进商圈的发展。3、商圈是消费的地方,业态布局成功与否是商圈发展的关键,因此在商户落位上,要有整体的业态规划,考虑平衡各商业体的客流量,通过巧妙组合,为每个商业体贡献客流,让整个商圈没有死角或特别冷清的区域。4、延长商圈的活跃时间,打造中国不夜城。整个武林商圈,除非周末或节假日,一到晚上10点几乎都打烊了,其实10点之后的武林商圈可以更旺、更具互动性,而且夜经济的繁荣是一个商圈繁华的表现,也将充分反映商圈的国际化和时尚度。作为历史与现实完美交融的武林商圈,不仅要承载城市记忆,展示城市形象,更应主动融入国际化,营造国际化环境氛围,打造国际化品质服务,继续引领时尚潮流和商圈发展风向,不断提升街区品位和幸福美丽指数,对标纽约、伦敦等不夜城,补齐短板,把自身打造成中国乃至世界的不夜城。
17号提案 关于进一步提升杭州中国丝绸城国际化水平的建议
提案人:洪 聪
关于提升中国丝绸城发展空间的建议提案人:工商联界委员洪聪2017年将迎来中国丝绸城成立30周年的纪念日。30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业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丝绸城由小到大,发展生机勃勃,争创了国字号的专业市场品牌——“中国丝绸城”,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近年来,由于种种因素,特别是发展空间受限等原因,大品牌引进困难,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导致丝绸特色街发展步履维艰,商户的经营额和光顾市场的客户逐渐呈下降趋势。
为了更好的传承、发展、创新中国丝绸城的光辉业绩,建议:区政府要抓住杭州后G20时期的发展机遇,利用省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的契机,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力争整合省体训大队的资源,增加停车、休闲等配套服务设施;可以利用新拓展的空间,进一步弘扬丝绸文化,打造高端丝绸展示窗口,引进国内外知名丝绸品牌和高端设计、营销人才,整体提升丝绸城品位,使杭州中国丝绸城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化街区。
18号提案 关于改进和完善我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几点建议
提案人:无党派人士界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关要求,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社会救助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城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在《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杭州市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办法》颁布后,我区进一步深化“春风常驻”帮扶机制,按照“出现一个发现一个、发现一个帮扶一个、帮扶一个解决一个、解决一个稳定一个”的目标,整合资源,统筹推进,进一步规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各类社会救助制度,有力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一、我区社会救助工作完成基本情况
(一)城乡低保。低保标准由744元提高到819元,人数增长到2092人,发放低保金1500万元,人均补差额685.9元。
(二)支出型贫困救助。全区支出型贫困人员509人,该工作被民政部评选为2016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十大创新实践活动成果。
(三)五保供养。三无对象26人,集中供养率100%。
(四)临时救助。实施市、区级临时救助455户,215.76万元。
(五)困境儿童救助。低保家庭儿童171人,困难家庭儿童45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施了“守护孤岛,关爱困境儿童”公益项目。
(六)救灾救济。制定《杭州市下城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下城区民政局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自然灾害救助操作手册。有16个社区成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7个社区成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七)慈善救助。春节、高温期间分别为2149户、2217户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491.945万元、124.9万元;为146户低保家庭发放参保补助金60.47万元;发放“六一”儿童节慰问补助金1.38万元;发放春风卡2801张。
(八)社会力量参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慈善超市的实施意见》,全区8个街道爱心超市均通过引进社会组织运营。
二、当前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我区社会救助工作实践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在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照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要求,社会救助工作的整体矛盾也逐步凸现。现就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概括如下:
(一)职能部门的政策资源有待整合。社会救助涉及民政、教育、人社、工会、残联、卫计、红十字会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救助资源分布在各部门、各单位,而现行的社会救助政策又多为独自依赖于其职能部门的独立行政。某些方面虽有协调,但许多救助工作还应当整合,救助政策还应做好衔接,部门之间还应进一步加强融合。当前实施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了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住房就业援助等多项制度,但诸多救助制度还没有专门的条例,管理多头、条块分割的问题亟待解决。
(二)社会救助动态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区的救助工作重审核轻监管,特别是城乡低保工作,对被保者缺乏动态的收入调查监督,存在居民家庭收入和财产收入难以界定的困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虽规定了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的定期核查制度,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辖区内人口的流动、工作的变动、信息平台运用难度大以及群众的诚信意识等问题,对掌握群众家庭实际收入带来不小的困难,直接影响到救助对象确认的准确性。
(三)基层社会救助的力量配备有待加强。当前,社会救助工作量大、面广且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各项救助工作都需要大量的调查摸底,调查必须要求到户到人。但在实施社会救助的过程中,存在着救助范围广泛,家庭情况复杂与基层人员少、任务重等问题,工作只能疲于应付,使得实际收入核定存在较大漏洞,影响了救助的效果和执行程序的到位。
(四)慈善公益的作用有待发挥。社会救助工作需要借助社会力量,特别是慈善团体等民间组织的力量。因患大病、突发性灾难等造成的生活困难在按现行救助政策实施救助后仍不能解决的,应通过借助社会力量开展社会互助和临时救助来解决。但从目前来看,我区社会救助工作基本上依靠政府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团体力量还比较薄弱、志愿者服务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对策和建议
加强和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事关长远,事关社会稳定。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社会救助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一)整合政策资源,建立协调工作机制。社会救助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作,健全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保证。要深化“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成立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协调组织,其主要职责是统一政策、协调步伐,全面管理与监督社会救助工作。二是建立部门联动的协调运作救助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交流信息,协商救助行动,逐步形成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形成整体的合力。三是建立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舆论监督,推动社会救助体系健康发展。
(二)重视基础建设,搭建信息核对平台。家庭经济核对信息平台的建立,不仅能实现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信息共享,还能够满足社会的监督需要。在强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核查手段基础上,尽快建金融、住房、公积金、车辆、房屋等多部门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平台和相应机制,使管理手段信息化的同时,也为实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化比对真正实现动态化管理奠定基础。
(三)健全服务网络,配强工作人员力量。社会救助工作队伍是落实各项救助政策的根本保证。要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建设,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及时有效落实。一是选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身体条件好,对弱势群体有感情的担任社会救助工作人员。二是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加大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提高社会救助工作队伍对新时期工作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建立健全基层社会救助工作激励机制。建立和健全对基层社会救助工作的考核方式,突出工作重点,量化考评内容,完善基层社会救助工作的激励机制。
(四)利用社会资源,推进社会互助和社会服务。按照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整合社会资源,丰富、创新社会救助形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公益性事业,充分利用社会互助解决特殊困难针对性、灵活性强的特点,发挥慈善机构和公益性社团组织的作用。积极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个人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及社会服务活动。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网络,挖掘和利用好社区文化、教育、卫生等资源,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多方面、多途径解决特殊群体的困难。
(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对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力求在宣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新的突破,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社会救助政策和慈善捐助行为的宣传,形营造全社会关注民生,帮扶弱势群众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24号提案 关于让下城区区民吃上放心食品的建议
提案人:朱 琦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引我们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全面解决我区食品安全问题,必须从法制、体制、机制等方面建立起长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现状:
一是食品生产监管仍然面临困境。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仍不够明确,监管链条存在交叉或缺失。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很容易造成相互推诿,无人问津,让老百姓不知所措,无从找相关部门申诉。
二是区政府应增加投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制度尚有待完善。我们的相关执法人员面对一些“问题”食品,只能告诉老百姓如何识别假冒伪劣。这等于把控制假冒伪劣的风险转嫁给老百姓自己承担。
三是食品检验制度在透明和监督方面有一定的缺失。抽样检验的样品与总体产品的关系怎样等等,普通民众并不知道。这就要求,检验部门应当对检验的对象、方法、标准等,在条件允许时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检验部门应当对检验结果负责,如果出现食品安全事件,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检验部门还应当与生产厂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这方面比较缺失。当区内出现有食品不安全现象时,区民不能在及时了解情况。
四是食品召回制度实施中有一定困难。生产食品有相当一部分的小作坊,他们连标注的生产厂家都是假的。而很多小的食品生产者、餐饮小业主一旦要求其召回问题食品或责令其作出民事赔偿时,他们往往干脆关门逃跑,拒绝赔偿,因此食品召回制度很难实际执行。
建议:
一、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分段监管工作中的协调与配合。确立分工负责和统一协调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督促各部门之间及时通报信息,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和食品检验机构等技术资源的共享。同时由区卫生部门不定期地统一对外发布信息,以避免检验机构重复抽检也及时让区民了解。
二、当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投入。
1、对监管力量薄弱的部门增加投入。集贸市场、大型超市等消费终端配备快速检测设备,通过快速检测获得初步筛查结果。而很多地方的财力不足,快速检测设备不能配备,所以建议区财政增加这方面的投入。
2、对基层的检验机构增加经费投入。基层的检验机构则大多设备落后。因此,建议加大投入,使得对销售食品的检测种类、标准、程序等方面统一起来。
3、对食品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增加投入,加强卫生、法律知识的宣传。企业本身自主监测食品安全的成本,相比监管部门的监管来说会更低。有必要针对性地对其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标准的食品加工规范、食品卫生规范、诚信理念等等,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
三、建立并严格实施奖惩机制,加大处罚与奖励力度。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对举报属实的人员进行重奖。奖励机制要发挥作用,才能真正鼓励和提倡举报行为。建议有关部门借鉴税务部门的奖励规定,推出关于食品安全的重奖计划,同时,这种奖励制度对于掺杂制假的生产者来说,也有着心理上的威慑作用。相反对制造不安全食品的从业人员要进行严厉及摧毁性的处罚。
38号提案 关于设置杭州市(下城区)文化旅游景点盖印章点的建议
提案人:张 锷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最美、最佳旅游城市,2016年9月G20在杭州召开,更是把杭州的山美、水美、人美、心美展示给世界,相信之后全国、全世界的游客会纷至沓来!
我本人2016年因公出差日本。在日本大阪天守阁游览时用专门的手册盖了印章,就像2010年上海世博馆各个展馆推出的护照一样的印章,具有收藏价值!回到杭州一想,好像杭州的各个景点都没有这种服务。春节期间,我本人专门实地调研了杭州老西湖十景、新西湖十景,特别是下城区经旅局推介的十大景点(凤凰寺、司徒雷登故居、浙江自然博物馆、古通济桥、钱学森故居、登云桥)等等,均只有门票(有些景点无需门票)和景点介绍手册,但均未在各个景点设置盖印证章点!
建议如下:
(1)杭州市旅委(下城区经济和旅游局)精心设置制作主题印章,最好以我市(下城区)代表文物、历史人物、典故趣闻、民俗风貌为内容,力求内容独特,形象生动,充分展示杭州(下城)的风土人情和景区特色!
(2)在主要景区设置免费盖印证章点,在各个主要景点售票处、问讯处、游客服务中心设置盖印章点,增强游客互动参与和游览趣味,提升景区旅游特色!
(3)是将印章、明信片、纪念封等作为景区旅游商品。游客可在景区购买收藏纪念,具有邮寄功能的明信片等也可以免费邮寄全国各地,扩大景区影响力。
42号提案 关于加强我区校园规划建设的建议
提案人:章 前
元月11日区政协组织委员开展了五届一次会议的会前视察活动,三塘单元54班九年一贯制学校(启正实验学校)也是这次视察活动重点。优质教育资源是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全区人民的强烈期盼。近年来,随着二孩政策颁布后带来的生育高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高峰以及全区新建楼盘集中交付带来的本地居民入学高峰,“三峰”叠加给我区现有的教育资源带来了严峻挑战,而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区的生均教育用地、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与其他城区相比均处在后位,全区南北两个片区的入学压力都很大。南部地区热门小学、幼儿园一生难求;北部地区因为发展晚,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加之北部地区近年外来务工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据统计,我区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人数已经超过全区总数的40%),导致北部就近入学的矛盾更为突出,每年都需要通过“北生南调”来加以解决,南、北部的学生家长对此都颇有怨言。
为了真正推动全域中央商务区建设,扎实推进下城教育现代化实施,我建议:一是要真正凝聚“教育优先发展”的共识,全区上下认清形势、形成合力,加大校园项目的规划建设;二是要科学决策、加强规划,大力推进全区相关校园项目建设,近期特别是幼儿园建设,因为生育高峰首先带来冲击最大的是幼儿园,所以特别要加大幼儿园校园项目的建设,同时要加强我区北部地区学校建设的规划与设计,进一步补齐北部校园建设的短板,缓解北部地区日益紧张的入学矛盾;三是要狠抓落实,加紧推进,区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不畏难、不推诿,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全力推动校园规划建设项目落地与建设;四是要重视民办教育的规划与建设,面对群众对教育资源需求的多样化,教育局要适度增加民办学校数量,扩大民办学校的办学规模,区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利用社会资本、外围资本参与民办学校建设,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压力;五是要抓好名校培育,提升品牌竞争力,要学习兄弟城区和其他教育发达地区名校打造经验,采取引进名校和培育相结合的方式,精心打磨,有效经营教育品牌,要总结经验,将下城原有的教育品牌精雕细琢,重点培育重点建设,实现下城教育“王者归来”。
49号提案 关于科学推出养老服务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提案人:詹伟勤
众所周知,养老服务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的重要工作之一,众多的养老服务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让老年人沐浴了时代的阳光。为了促进政府养老服务项目推出的科学化,我们就相关工作进行了调研,下面就对养老服务项目的设计和推出提出意见和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目前的现状
近几年来,在下城范围内推出了一系列的养老服务项目,如: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向老人发放养老用的“智慧居家服务”手机;为部分老人安装援通呼叫器;提供居家养老ABC套餐服务;在一些老街道的楼道里安装“爱心椅”;为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家电统保卡”等等,这些养老服务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用,确实让部分老人得到了实惠、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但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一些项目的实际运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养老服务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项目使用缺乏可持续性:以老年手机和援通呼叫器为例,两者都有日常服务和紧急呼救的功能,即有智慧养老的功能。在实际运用中,由于智慧养老功能宣传普及不够、服务不能及时跟进等原因,无法满足老人的需求,特别是手机仅成通讯工具,智慧养老功能无法显现。申请时并未告知手机使用是有期限的,因此当老人得知手机说要停用时,造成老人抱怨声一片,项目缺乏可持续性。
2、项目设计缺乏精准性: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养老项目在对目标群体的评估、服务需求分析方面,缺乏科学的评判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度。以爱心椅为例,很多楼道的爱心椅现在结满灰尘、或用来堆放杂物,爱心椅成了摆设;有的椅子破损,而应有的维修没有及时跟上,也导致椅子无法使用;项目对人群需求分析不准确,有些楼层三层以上根本没有老人居住,这样的楼道也给予安装,其作用无法发挥。
3、项目服务缺乏普惠性:我区对纳入政府资助型居家养老服务
对象的老年人,根据评估分值高低给予相应ABC服务标准套餐,实际上,这样的评估标准会导致服务的受众面狭窄,透明度不够。就朝晖街道而言,现有60岁以上的老人2万余人,其中孤寡99人,独居1600多人,但能享受ABC套餐的老人只有592人,由此可见,真正能够享受套餐服务的老人并不多。
4、项目设计群众知晓率低。目前许多70岁以上的老人往往不会使用手机,也不太了解智慧养老的具体内容,加之社会上专门针对老年人进行诈骗的行为高发。因此,许多老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并不高,有些老人干脆把老年手机的芯片让子女使用,仅享受通话优惠。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一些家庭和老人即便知道有这样的养老服务项目,由于宣传不够,不知道该怎么申请或加上一些政策申请手续繁琐、证明材料复杂,也只能“知难而退”。
三、意见与建议
1、注重前期调研和后期评估:项目设计的初期,要广泛听取意见,召集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老年人或其家属召开听证会,从而进一步了解老人所需,使项目设计更具需求性和实用性,同时,项目设计要有长远性和可持续性。要坚持不断优化、并持续完善项目,才能体现一个项目的服务效果和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是否符合老人所需、项目是否为老人发挥作用,要有相应的绩效评估。要探索完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流程、评估结果综合利用机制。
2、注重整合资源和深化服务
一是要整合民政、卫计等部门资源,让符合政策的老人,享受抱团式的养老服务。二是要考虑政府养老服务和社会养老服务项目的有效对接,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要扩大养老服务受众面,要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不断深入,努力扩大项目目标群体,真正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公开化。
3、注重政策宣传和简化流程
一方面,要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让老百姓知道老了、病了有这样的养老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的解读力度和跟进服务,政策要简明易懂可操作,必要时可探索代办制,使更多的老人能享受政府的关爱和帮助。第三,建议把政府的“暗贴”变为“明贴”。就如同80岁以上“老人健康金补贴”的发放办法,让高龄老人子女都知道政府对老人的关心,同时让社工的操作更具标准和规范。
随着社会医疗、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的寿命将会越来越长,养老一定是未来全社会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为此,探索机制、改变方法、设计项目、优质服务,将是现在和未来,政府不懈的责任。
53号提案 关于加强北部地区卫生资源配置规划的建议
提案人:章 菱
医疗是居民关注重要民生问题,近年来我区卫生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取得快速发展,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和肯定,在省市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区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着南北不均衡的现象,仅从社区卫生服务站来看,现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站35家,位于香积寺路以北的仅5个,其中的华中站还是为人才公寓配套设置的,地理位置偏僻难以满足周边居民需求。随着我区北部地区改造地快速推进,辖区的居民人数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也必将有成规模的商业办公楼宇企业进驻,因此在城中村改造时提前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是满足该区域改造后入住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健康服务进楼宇企业也可以成为我区吸引企业进驻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区十三五期间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就如何提前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按照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在城中村改造时,提前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按照省市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精神,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由政府提供,现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产权属于街道的由街道无偿提供,产权不属于街道的由街道安排房租预算。如果能在楼盘配套时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既能满足居民需求,又能节约财政资金。根据国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指导意见,建议至少每万人及步行15分钟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站点用房应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学标准和面积要求。二是提前储备医疗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根据该区域改造服务人口数量,至少按照现有每万人16人,流动人口减半的标准,对我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进行动态调整。三是为推进我区健康服务业发展,可以在北部地方预留部分医疗用地用于引进高端医疗卫生资源。
59号提案 关于做好老年人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的建议
提案人:李文莉
近年来,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在我国呈上升态势。杭州市下城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该类犯罪案件也逐渐增多。非法集资类案件被害对象大多数为老年人,他们无论是经济承受能力,还是心理承受能力都相对较低,一旦经济受损,极易情绪失控,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极端事件,给司法机关办理案件造成极大压力,给家庭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风险。做好老年人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既是法律问题,更是关系到民生、稳定的重大问题。
对于下城区如何做好老年人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充分发挥各街道、社区等基层干部的领导作用,在社区、老年食堂、老年活动室等老年人活动聚集地摆放以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宣传资料,供老年人阅览。考虑到部分老年人文化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宣传资料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案例说“法”、讲“法”。同时,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书写黑板报、设置宣传栏等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对非法集资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征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强化宣传手段,对“高额回报”的民间借贷、“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以保健知识讲座、保健品作用夸大宣传和免费试用为名的非法集资真相进行揭露,让老年人提高警惕、远离非法集资,不要落入陷阱。
2、以老年人活动聚集地为宣传阵地,现场设点由专人开展老年人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安排社区律师、民警等人员定期开展针对老年人防范非法集资的专项法律咨询、宣传工作,通过现场讲解非法集资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特征、接受咨询等手段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向老年人讲解活生生的例子。宣传中还重点向老年人宣传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让老年人充分认识到非法集资不受法律保护,风险自担,后果自负,政府不会买单,切实增强防范意识,自觉远离非法集资。通过活动引导老年人远离非法集资,并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的行动中来,识破非法集资组织者的险恶用心,坚决不参与非法集资,如发现非法集资行为要及时举报,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对发现已经涉及了非法集资的老年人,在协助其采取补救措施的同时,积极做好老年人的心理疏导工作。
3、会同司法部门如人民法院协同作战,将宣传教育活动与普法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对于符合公开审理规定的非法集资类案件,协调人民法院在网络上直播庭审情况,在老年人活动聚集地点同步播放庭审视频,让老年人对于非法集资法律规定、非法集资的手段和危害产生直观的认识,从而切实增强老年人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谨防上当受骗。4、老年人获取信息渠道有限,且部分老年人因性格、子女关系等问题,与外界缺乏有效沟通。建议设置“便民联系卡”,对于集资类问题不明的,老年人可通过拨打联系卡上的电话获得相关咨询,以此杜绝上当受骗。同时,根据老年人所反映的情况,对于涉嫌非法集资的公司及个人,可以早预警、早干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
71号提案 关于提升下城区金融产业发展的建议
提案人:蔡才河
根据下城区加快推进全域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区委、区政府也在深化武林核心商圈的建设和大力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这对下城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经济的发展,经济日益金融化和互联网化,金融也日益成为经济的核心,对GDP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下城区作为核心老城区,既拥有厚实的总部经济基础和丰富的行政资源等区域优势,又有老城区物理空间有限、产业转型升级相对困难的劣势,特别是其原有的金融服务行业不断外迁以及兄弟城区对金融业招商力度的不断加强,比如江干区钱江新城的金融业CBD建设和上城区基金小镇的打造都已颇具规模,这不断弱化了下城区的金融产业集聚效应,直接影响了下城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下城区的区域特点和全域中央商务区建设的战略目标,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在产融结合日趋紧密、金融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的背景下,企业经营的金融化、证券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金融产业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也必将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区里可以考虑设立区级金融产业发展委员会,由金融办、财政局、工商局、招商办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下城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对辖区内的各大集团总部、上市公司总部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各种方式,充分了解各家非上市集团公司总部或上市公司总部发展金融业的战略目标和举措比如物产中大集团的“一体两翼”金融发展战略、浙江省国贸集团和浙江省金控集团综合金融发展战略等等,根据这些企业集团发展金融产业的意图和规划,提前介入,考虑双方签订金融产业发展合作战略,一方面提供一些政策咨询和税收等激励方案,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行政资源提供帮助,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合作共同发起设立或参股或收购。
2、充分论证在有限空间内打造高端金融CBD的可能性,对主城区核心区域内的低端商贸圈比如环北小商品市场进行外迁,规划为高端金融CBD与武林高端商贸圈相呼应,不仅改变主城区核心区域脏、乱、差的商业环境和治理成本,也能真正凸显全域中央商务区和杭州品质之城的内涵。
82号提案 关于加强我区信息经济创新平台建设的建议
提案人:朱敬东
发展信息经济,推进智慧应用是杭州市的“一号工程”,信息经济是杭州市经济转型的重要支点。我区在加快推进全域中央商务区建设中信息经济成绩斐然,以商贸、金融、文创、健康、信息五大产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比达到95.32%。几年来,我区以智慧应用,功能优化为重点,创新动能不断集聚,现代服务业示范区、跨界电商综试区,跨贸小镇等等智慧应用,为我区信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作为全市乃至全国都紧盯着的“一号工程”,目前仍缺乏可借鉴的成熟经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上海、江苏以及我省的兄弟城市宁波在智慧城市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应用上下足功夫,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能否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抢占先发优势,把握主动权,引进再创新,将是新一轮信息经济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2、智慧产业结构尚不健全。我区智慧产业集群规模小,尚未形成带动作用大,主业突出的领军企业,引进和培育工作迫在眉睫。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传感,智能终端,机器人,大数据等领域还有很多挖掘空间。
3、高端人才相对缺乏。面对智慧产业的高速发展,研发人才,运营人才,应用人才,复合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高端人才是信息经济发展的基础,人才竞争异常激烈。
综合以上背景和问题,针对我区新一轮的信息经济创新平台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组建信息经济研究院。对接辖区重点高校—浙江工业大学以及其他科研机构,结合其重点学科和技术优势,组建股份制研究院,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围绕下城区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在信息经济相关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等,孵化出一批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建设信息经济产业园,优地优用,助推产业发展。利用我区在杭州的核心地理位置和楼宇优势,建设信息经济产业园,发挥其加速器,孵化器功能,针对信息经济产业链,引进、孵化、培育一批研发、设计、制造企业,建设集技术服务、金融服务、行业服务、产业服务、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信息经济产业园,为我区积极引进和培育领军企业。
3、筑巢引凤,引进高端人才。以信息经济研究院和产业园,配套相应的政策、经费和公共服务,吸引高端人才的进驻,积极促使科研成果产业化落地。
98号提案 关于加强培育税源经济的建议
提案人:颜纯华
税源经济,笼统的讲就是能产生税收收入的经济。政府在培育税源经济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税收贡献情况,还更要注重科学性、选择性、长远性和适宜性,筹谋好一笔投入与产出、长远与当前、设想与现实的经济账,反之将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尤其是在当前区域经济竞争异常激烈、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商业模式快速变革、经济转型升级异常困难的态势下,政府如何探索加强财源建设的有效途径,创新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挖掘潜在税源,开发增量税源,统管存量税源,努力实现财政收入规模、质量和增速同步提高,为建设下城全域中央商务区提供强大财力保障,值得政府去深思和探索。
思路决定出路,出路指明方向,有了正确的思路和方向才能更好地制定培植优质税源经济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良性健康发展。近几年,下城区通过实施“中央商务区建设”、“南精北快”等战略,培育发展了一大批税源经济,拉近了与最发达城区的距离,但总体上还存在规模偏小、档次不高、结构不优、分布不均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今后一段时期下城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区委区政府在正确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发展趋势、全面充分考虑下城实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商贸、金融、文创、信息、健康”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思路,为下城今后的经济发展确定了发展基调,明确了发展方向。那么,如何运用好政策杠杆培育和发展税源经济,支持“五大”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需要作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根据下城实际,就加强培育税源经济提出如下建议措施:
(一)整合政策资源,在“引”字上做足文章
目前,各地(特别是杭州主城区)根据经济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引进各类优质税源企业方面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加大了对全球500强、国内500强、高新技术等行业领军企业的招商引入和政策宣传力度,从而导致投资者常常处于观望状态,反复比较投资环境和政策优惠力度,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味道。因此,政府单纯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已不能形成招商优势,必需对所有相关政策进行整合,形成政策合力,做足“引”字文章。一是整合招商政策,变被动招商为主动选商。发改、财政、税务、工商、科技、商务、经旅、国土、城建等相关部门加强政策研究,动态比较同类地区相关综合政策,制订落实相关工作措施,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吸引优质投资主体落户下城。二是研究出台新政,鼓励支持发展“无地生税”。进一步梳理整合总部、楼宇经济财政扶持政策,增强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对占地少、能耗小、效益高、贡献大、税收多的企业(如投资公司等)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强总部楼宇经济实力。三是引入“亩产税收”考核体系,全面评估引商成果。建立“亩产税收”指标模型,全面应用于引入和考核环节,提高准入门槛,加大招商成果评估,对于未达标的企业要企业情况决定是否取缔相关扶持政策,并要求未达亩产税收标准部分进行赔补;对于超过亩产税收标准的企业要给予政策奖励,提高产税的积极性。
(二)加大政策研究,在“留”字上做足文章
近年来,随着下城区对扶持企业发展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培育出了一大批优质的税源企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快,其中部分重点税源企业也面临着搬迁问题,从而直接影响着下城后续税源规模。截止2015年底,全区共有249家税收100万以上区内纳税区外经营企业,这些企业2015年总税收32.28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量的24.34%,地方财政收入18.26亿元,占全区地方财政总量的21.32%,在249家企业中已有107家企业在外区购置了办公场所为自有物业。如何在2017年底前“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换证工作全面完成前,采取措施推进“花落下城”活动,尽最大努力将企业的注册地址继续留在下城,将其对全区税收的影响降到最低,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一是留有余地,提供发展空间。根据区内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全面调查掌握区内重点税源企业情况,建立健全重点税源企业用地指标体系,留出或考虑其用地指标,鼓励企业继续在区内发展。二是政策引导,鼓励转型发展。加大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鼓励政策性搬迁企业在区设立总部经济、销售公司、科研服务中心等经济主体,将优质税源留在下城,或者是转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三是有退有进,进行税源置换。当前由于历史原因,各城区都存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税源企业,区安商稳商部门要全面掌握下城区实际经营地区外的税源企业及外区税源企业在下城区经营的企业情况,在与城区招商竞争中充分利用掌握的信息做好安商稳商工作。同时借“三村连片改造”等大项目城市化推进的机遇,坚决淘汰一批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低产出的企业以及高社会管理成本的专业市场,留出发展空间。
(三)增加扶持力度,在“优”字上做文章
2016年,下城有各类企业4.1万家,其中纳税2.9万企业,全区税收合计135.8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79.41亿元,企业平均贡献税收33万元,税收贡献率低。年税收百万元以上企业1111家(占全区总量2.7%),税收合计103.99亿元(占全区总量76.55%);年税收千万元以上企业192家(占全区总量0.46%),税收合计76.52亿元(占全区总量56.33%)。目前我区的税收超千万元楼宇和超亿元楼分别达90幢和50幢,大部分是由入驻楼宇的一、两家企业贡献的税收。上述数据说明下城的税源贡献集中在少部企业(其中大部分是老企业),相当规模的企业低、小、散的发展局面,严重影响了下城区的发展后劲。一是鼓励产业融合,增强融合力。下城区企业属于中小企业比重较高,存在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创收水平低等问题,随时面临着行业淘汰。对于这些产业企业,一方面要研究出台扶持政策,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以大带小、跨行联手的合作模式,拉长产业链,降低成本,提升产业集群优势和区域品牌号召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以品牌为纽带,整合信息资源、渠道资源和人才资源,建立类似行业协会的经营管理平台,引导和吸收区内优秀企业加入产业联盟,形成强强联合、以大带小的发展新模式。二是鼓励集聚集群,增强竞争力。研究出台产业集聚集群政策,适当提高集聚集群区划内企业的扶持力度,降低或逐步取消集聚集群区划外企业的扶持政策,或者在原有扶持政策基础上,向集聚集群区企业进行政策倾斜,提高补助、贴息、奖励标准,实行集聚集群内外差别待遇。鼓励集聚集群外优质企业向集聚集群内搬迁发展,除可享受搬迁补偿政策外,还可比照新引进企业享受其他优惠政策。三是鼓励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发展力。整合完善金融及类金融、商贸、信息、健康、文创综合体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培育新服务、新业务、新产业,使现代服务业成为区内的“首位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转型升级的新支撑。
140号提案 关于全力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建议
提案人:区政协城建和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2016年10月28日区委、区政府召开长木、草庵、沈家三村连片改造动员大会后,下城区十三五时期“城中村”改造工作全面拉开序幕。来自“城中村”改造指挥部的消息,截至2017年春节前,长木、草庵、沈家三村共完成丈量评估1500户,完成率近90%。连片改造的第一仗,取得了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为了全面贯彻市委决不把“城中村”带入“十四五”的工作部署和区委全域中央商务区建设的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建议一、要有“大手笔”
1、规划大手笔。要结合分区规划调整,高起点编制“多规合并”和“一区一规划”、“一村一方案”。进一步完善北部地区的城市设计,特别要着眼于规划品位提升和城市功能强化。要对前一时期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做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着手开展北部重点地区、路段的立面景观设计,打造城市景观带。填补规划空白点,推进全域化。
2、方案大手笔。要打破区域限制、土地用途和土地归属限制,实施整村开发、连片拆迁。要对三村连片改造的方案进行再深化。在文晖街道,应该充分重视打铁关“城中村”改造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浙金钢材市场地块、杭州华诚实业有限公司、华驰汽修等的低效率用地和环境脏乱差问题;在东新街道,应该考虑将“星火园区”等与今后城市化发展不相协调的单位和建筑,应拆尽拆,不留遗憾。
3、布局大手笔。下城作为杭州市的中心城区,务能做足“城”字文章,要撸起袖子干,确保在“十三五”时期,完成全区域的“城中村”改造。当前,在推进三村连片改造时,要打破区域界线,分步实施改造项目,建议在方案论证时,以石祥路为界,作为第一步“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任务(含杨家村、石桥村部分),实施整体推进。同时,加快启动并实施石祥路沿线景观带及以北(含石桥村部分、华丰村、永丰村)区域范围内的全面改造。
建议二、要有“大创新”
1、拆迁大创新。在依法的前提下,按照能快则快的原则,签约一批、腾退一批、拆迁一批。充分发挥经合社、社区的主体作用,扎实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工作,真正变“要我拆”为“我要拆”,造成排山倒海的拆迁声势、气势,以舍我其谁的勇气,打好城市化建设的攻坚战。
2、安置大创新。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X”综合安置方式的总要求,加快推进货币化安置,切实提高货币化安置比例,并将此项工作作为硬性任务下达给各拆迁单位。要算好集约用地这本账,尽可能地增加地块出让面积。要主动与笕桥机场对接,向空间要土地,实现优地优用,优地精用。
3、融资大创新。项目是建设的龙头,融资是项目的杠杆。要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棚改贷款上的优惠政策,积极做好项目融资工作。同时还要创新与其他商业银行设立城建基金、采取中期票据等方式扩大融资渠道,探索PPP模式解决融资渠道。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4、机制大创新。要制订完善“城中村”改造各项工作制度,既有“小分队作战”的工作规范,又有“分兵种”出击的工作要求,更有“兵团作战”工作原则,特别是加强落实各级领导(指挥部)的责任,打造快速便捷高效的总指挥部工作运转机制。确保政令畅通,工作落实畅通。要强化督查考核。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跟踪、预警。
建议三、要有“大力度”
1、力量大整合。要举全区之力,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和配合“城中村”改造,出人、出资、出对策;任务所在地街道,要全员投入,人人都是战斗员、宣传员。建议在签约和回迁等关键阶段,再进行全区大发动、大动员,人人上一线,在拆迁第一线锻炼下城“铁军”。
2、措施大整合。要有工作战略和战术,实现工作措施大整合,学习兄弟城区和我们身边创造的务实的工作方法和见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以铁的手段,硬的纪律,全力推进工作进度。
3、宣传大整合。宣传是氛围、是气势,建议在《今日下城》开辟专栏,每期一议,大力宣传城市化的意义和“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特别是让已完成“城中村”改造的(三塘、灯塔、西文)居民群众现身说法,讲变化、讲美好生活。要宣传一线工作人员的先进事迹,宣传被拆迁居民群众的好人好事,树立典型,弘扬正能量。
建议四、要有“大融合”
1、与产业发展融合。要围绕杭氧杭锅城市旅游综合体、创新创业新天地建设、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大项目,重点研究“城中村”改造拆后产业定位和产业打造工作。要做深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最大化。
2、与基础设施融合。要做到项目未动,道路先行。积极引进生态理念,打造地下管廊,建设海绵城市。将城市的“四梁八柱”路线框架打实了,将城市的“五脏六腑”功能建设好,特别是结合“五水共治”,对辖区河道进行全面谋划,使之真正成为水清、岸美的景观河道,不断提升区域档次。
3、与土地招商融合。要与市相关部门密切联系,根据招商洽谈的具体情况有序推出出让地块,注重出让地块的产出效应和社会效应。要加强土地整合,提高亩产效益,从根本上改变北部地区粗放式、低效率发展现状,消除“城郊结合部”,全面接轨杭州市中心。
4、与回迁安置融合。回迁安置工作是加快我区北部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步骤,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安置房地块拆迁先行,确保安置房建设符合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回迁安置政策,创新运行模式,坚持阳光操作,推行“三公开”、“三统一”制度,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稳步发展。
5、与集体发展融合。要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进一步完善留用地布点规划的基础上,全力支持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的开工建设。用好留用地指标,集中建设经营用房,形成规模效应,支持鼓励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建议五、要有“大保障”
1、政策保障要强。要坚持拆迁政策的统一性和平衡性,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原则不动摇,要对提前签约和提前腾房的居民给与适当的奖励,对在规定时间内拒不搬迁的住户综合施策,确保安置完成签约“清零”任务。同时,要高度重视“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项目报批涉及的农用地指标和留用地指标申领工作,做到提前安排和谋划,确保项目顺利落地。
2、资金保障要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根据拆迁的计划安排,提前做好资金的筹措工作,科学编制资金使用时间安排表,确保协议签订后的资金按时拨付到被拆迁人手中。同时,要根据工作需要,及时向街道、经合社等分指挥部拨付工作所需的经费,确保工作顺利实施。
3、考核保障要实。要注重在拆迁工作中考核干部,真正把能做群众工作、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选拔出来,大胆提拔任用。要把“城中村”改造工作作为考核街道、部门的重要内容,并加大考核权重,建议对有拆迁任务的街道除党建目标、经济指标等考核外,降低其他指标的考核权重,进一步激发街道和部门征迁工作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