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门户网站政协专栏

您的位置: 首页>文史资料>街巷丛谈

善待民工的物证

发布时间:2005-02-19   来源:区政协办

 
    早几日在《下午版》上看到一则消息,一辆开往城站的中巴车后窗玻璃上,歪歪斜斜地写着六个字:再见了,老板娘!原来车上坐着的是安徽来杭的打工妹,春节将临,需回家过年,老板娘亲自驾车把她们送到火车站,感激之余,打工妹写了上面那句话。
    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位在中山北路开过一家小点心店的宋先生,旧城改造中店拆除不开了。但,在他店里打过工的外地民工,却时时想念他,久找不着后通过传媒帮助而如愿。还有一位老板,卖建材兼开装潢公司的,承包了几项工程,却因建设方头寸紧而未能付清工程款,而这边,外地打工仔的工钱需付,按通常的做法,既然建设方拖欠,这边照欠当属不误。然而,这位老板却不这样想,在到处举债仍不足以付清工钱的情况下,毅然将铺子羊肉当狗肉卖了,亲朋不解,他说:“将心比心”。
    杭州人是极善待外地民工的,这与杭州人豪爽好客的男子气概与城市博大的包容性所决定的。早几年传媒曾有过杭州是最女性化的城市之说,如果指柔情若水,风情万种的西湖,我认同,苏东坡就把西湖比之于绝代佳人西施,“淡抺浓妆总相宜”。倘指杭州人性格,我不敢苟同,莫忘了杭州处钱塘江北岸,万马奔腾的钱江大潮滋润着杭州人的心田,潜移默化着杭州人的性格。城市的包容性决定着城市的发展,杭州从秦时的山中小县发展成东南名都,今日更跨江过山(皋亭山)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都市,缺乏包容性是无法想象的。
    杭州人善待民工,可说天生生就,除了前面提到的各种原因,从杭州本地居民的祖籍分析,亦多来自外地,所谓“杭州萝卜绍兴种”,说明杭州人的血管里,流淌着亲近外地人的血液。这一民风,延续至今,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一个地区的地名,可以窥见该地区的社会形态与乡风民俗,杭州人善待民工的民风,从茶叶弄的由来,亦可得到验证。
    顾名思义,茶叶弄与茶叶有关。由于西湖周围峰峦叠翠,云雾缭绕,加上杭州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雨量充沛,年日照数又达1899.9小时,特别适宜茶叶生长,自古盛产名茶。就西湖龙井(当时尚未用此名)而言,早在1200年前的唐代,就出现在茶圣陆羽的著述中。《茶经》载:“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至明,已负盛名。到清乾隆帝褒封“御茶”后更名声大振,不仅有了西湖龙井之名,还根据产地,细分成“狮”、“龙”、“云”、“虎”四个品牌。就像今日西湖龙井茶划定地域加以保护一样。然而,对于龙井茶的消费,却还没有普及。一方面是价格问题,极品龙井(如狮峰产的明前龙井)除了进贡,所余不多,物以稀为贵,高处不胜寒,寻常百姓望而却步,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另一方面是对龙井茶的认识,尚未深入人心。西湖龙井的采摘,一年为四次。清明前所采,称清明茶,亦称莲心,谷雨前采摘的二春茶,则名雨前,又名旗枪,入水冲之,两叶一枪,亦算上品。立夏之际采摘的三春茶,虽然还有个雅称雀舌,实在已谈不上珍贵,至于立夏后一月采摘的,好事者混充添个“春”字,谓四春茶,其实属夏茶,应称梗片。不仅无缘珍贵,因产量骤增而多如牛毛,早已失却待价而沽的份。古人不像今人,可以开发出众多的茶饮产品,且用瓶罐真空保存。古人只能在市场倾销,于是,几位安徽来杭的茶商就瞅准机会做起这门生意,经过他们大力的宣传和倾力推销,龙井茶的特色渐为杭、甬、沪等地的百姓所认识,销势日畅,销绩斐然。龙井茶色翠、气香、味醇、形美,富含氨基酸、儿茶素、叶绿素与维生素丙,有防癌抗癌作用,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原子饮料,健康饮料,早已走出国门,成为大众饮料的首选,有他们的功绩在。于是,杭州人把这几位推销龙井茶为生的安徽人居住的地方,称茶叶弄。此举在杭州属首例。
    茶叶弄是条小弄,它处天水街道南部,东起自余官巷,西至小井头,长116米,宽仅1.5---3.5米。上世纪90年代末因建皇亲苑住宅小区而消失,尽管如此,杭州人善待民工仍是有口皆碑的,今日更发扬光大了,演绎了一个个前文所说的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