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批准建造的杭州剧院
发布时间:2005-03-02
来源:区政协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浙江展览馆前武林广场西侧矗立起一座宏伟、明亮的新建筑,这是周恩来总理生前亲自批准建造的大型综合性
艺术剧院——杭州剧院,是70年代中国剧院建筑的经典之作。
70年代正是“文革”中期,中国外交战线逐步恢复并展开,国外一些大型文艺团体访华受舞台条件限制,无法在普通剧场演出,如朝鲜万寿台艺术团人数达300多人,浙江省迫切需要具备上规模、上档次的“宣传阵地”。浙江省革委、省委领导同志等先后于1972年2月7日、8日给国务院及总理报告,提出为了适应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胜利发展的形势,更好地接待国外文艺团体的演出,要求批准在杭州市新建一座剧院。
据当时“国家计划革命委员会”(72)国计字49号文件批复:“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经报请中央领导同志批准,同意你省在杭州新建一座剧院,列入一九七二年基本建设计划,投资控制在二百五十万元以内。希望认真贯彻‘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进行设计和施工。” 文中报请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是指周恩来、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值得感动和怀念的是新建杭州剧院的报告是周恩来总理晚年患病期间圈批的,可见我们的总理对浙江文化建设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又据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政治工作组浙革生计〔1972〕238号、浙革政〔1972〕26号文件《关于筹建杭州剧院的通知》中写明:一、剧院定名与任务问题。定名为杭州剧院,是为满足中外文化交流需要的综合性艺术剧院。二、规模问题。主体建筑总面积控制在八千平方米内,观众厅座位二千个。
杭州剧院自1972年筹建至1978年建成历时6年,期间1974~1976年因“文革”派性和资金等问题耽搁了几年。最后剧院建成实际投入资金达400万元左右。
当年这座中国剧院建筑的经典之作落成之时,千千万万先睹为快的杭州居民涌进剧院,以激动而满意的心情观赏这座气派宏伟、明净敞亮的现代化建筑。
杭州剧院前大厅水磨石地坪面积1127㎡,南北两侧观众休息厅面积1180m2,南、北、东三面以蓝色大玻璃幕墙作建筑立面。剧院观众厅能容纳观众1998人。后来前大厅上方墙上又增添一幅巨大而精致的具有淡雅轻盈江南风格的彩磁镶嵌壁画,主题内容有千百年传诵的梁祝十八相送和许仙白娘子西湖相会情景;南北两侧休息厅各挂上了一幅大型西湖风景油画;二楼南北厅墙上有硕大的戏曲脸谱各两个。精心的布置和打扮,为剧院增添了光彩,更具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可惜的是,在2000年杭州剧院改扩建时,彩磁镶嵌壁画已不复存在,两幅西湖风景油画也入库未再上墙,四个戏曲大脸谱已没有了。
杭州剧院建院23年来,共接待了1000多个国内外艺术团体,上演各种类型演出3000多场,其中优秀古典剧目、高雅艺术和优秀民族剧目2400多场,占演出总数80%以上。前来演出的中外文艺团体中,有许多是在国内、国际享有盛誉的优秀剧团,上演的是久演不衰的优秀剧目。国内的如:中央歌剧院的《卡门》,中央芭蕾舞团的《天鹅湖》,广州芭蕾舞团的《茶花女》,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罗密欧与朱丽叶》,辽宁歌剧院的《苍原》,北京人艺的《天下第一楼》、《雷雨》等;东方歌舞团、前线歌舞团、总政歌舞团、北京京剧院、浙江各地的小百花越剧团以及全国省级以上的优秀文艺团体,都在剧院演出过。来自国外的艺术团体包括著名的俄罗斯国家模范芭蕾舞团、奥地利莫扎特音乐学院、德国爱乐乐团、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瑞士日内瓦军乐团、日本歌舞伎团等。所有演出的平均上座率达80%以上,接待观众460万人次。除演出外,剧院还承担的另一项主要业务是电影放映,累计放映2万余场,接待观众2500多万人次,在全市各电影院中位居前列。
杭州剧院为20世纪浙江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迎接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在浙江举办,运转了23年的杭州剧院于2000年4月动工进行改扩建。经过2年零8个月时间的建设,在2002年的金秋十月,杭州剧院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开业,成为浙江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改扩建后的杭州剧院总建筑面积13120平方米。配备有79个泊位的地下立体机械停车库和南面49个泊位的地下车库,交通便利,停车方便。开放式园林绿化的设计与武林广场相协调,环境幽雅舒适。从外观而言,整个剧院呈通透式格局,外墙全部采用抓点式蓝灰基调的玻璃幕墙,隔热隔音、轻巧亮丽。新剧院共5层,高22米,具有文艺演出、电影放映、文化博览、休闲娱乐等多项功能。前大厅设有6部自动扶梯和2部垂直电梯,设有专门的残疾人通道。剧院主体包括一个1600余座的大剧场和一个500座的小剧场,极大地丰富和优化了剧场的设备、设施。如电影放映系统采用纯平特大宽银幕、数字立体声高保真还音系统,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悦耳的听觉享受……
改扩建后的杭州剧院凭借她时尚的建筑语言和先进的技术装备,为“七艺节”增添了一个亮点,为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掀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