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清巷与褚遂良祖孙
发布时间:2005-03-02
来源:区政协
下城区新华路北段有条忠清巷,其地旧有“通圣庙”,即为里人奉祀唐代名臣褚遂良之所。自唐始,忠清巷一带,一直是杭州丝绸业的中心区域,延至宋,丝绸业同人就奉褚遂良和其后代、杭州丝绸的开创者褚载为同业之祖,并在当地建了奉祀褚载的通圣庙,用以纪念褚遂良祖孙对杭州丝绸的贡献。到了清代,杭州丝绸业界又在通圣庙侧建了所观成堂,作为同业公会议事之处,民国时改为绸业会馆。由此看来,褚遂良成为杭州丝绸业的鼻祖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
那么褚遂良及其后代褚载为何如此深得杭人推崇与敬仰呢?
褚遂良,生活于隋开皇十六年至唐显庆三年(596-658),祖籍阳翟(河南禹县),晋时迁居钱塘。褚对历史的贡献,应该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他对唐代初期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发挥了很大作用,对唐代书法艺术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为政治家,他对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发挥了独特作用。唐太宗晚年,国力强盛,唐太宗还逐渐萌发了向四邻扩张的野心,褚遂良总是以政治家的胆识,直言不讳地谏阻唐太宗:“务以睦邻为首要”,要他正确处理与邻国及少数民族的关系。644年,太宗意欲亲征辽东,褚遂良鉴于前朝隋亡的历史教训,劝谏“不可渡海远征,以防不测。”但太宗不听,仍一意孤行。这次远征,时近一年,杀戮甚多,损失惨重。战争双方持久战,拖至寒冬,草枯水冻,唐军粮草殆尽,被迫回师,途中又遭暴风雨,将士冻死者甚多,以失败告终。褚遂良抓住这次惨痛教训,多次上书告诫太宗:“国家者譬诸身,两京等于心腹,四境方乎手足,他方绝域若在身外。”使太宗深感后悔,以后不再对辽东高丽(今朝鲜)轻易用兵了。
褚遂良反对铺张浪费,讲究节俭治国,并以此屡次影响太宗。641年,唐太宗欲登泰山封禅,对这种劳民伤财的举动,褚历来反对,当劝阻不成只好陪伴出行时,他就善于抓住时机劝勉。当封禅出行到洛阳时,有人报告“有星孛于太微,犯郎位”。褚立即抓住契机,利用这次慧星出现的天文现象,告诫太宗说:“陛下拨乱反正,功超前列,将告成东岳,天下幸甚。而行至洛阳,慧星辄见,此或有所未允合者也。且汉武优柔数年,始行岱礼,臣愚伏愿详择。”唐太宗深感其话有理,就下诏放弃封禅,为国家避免了一次劳民伤财之举。
褚遂良素以正直闻名,在他担任谏议大夫兼起居事时,他继承了历代史学家秉笔直书、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优秀品质,对皇帝的言行都作如实记录。有次太宗试探性问他:“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他回答得十分干脆:“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君举必记。”所以他这种秉公正直、远见卓识的品德深得太宗信任。649年,当太宗病危之际,召褚遂良及长孙无忌同受顾命,要他们像霍光、诸葛亮那样匡扶幼主,“必须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同时又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国家之事,汝无忧矣!”
褚遂良处世行事均以国家安危为重,从不顾及个人富贵进退。当高宗即位后,即欲立太宗的才人武则天为后,褚与长孙无忌以顾命大臣的身份极力反对,甚至持笏殿阶,叩头流血,对高宗说:“还陛下此笏,乞归田地。”他不看皇帝眼色行事,独立的人格,全以社稷为重的良德被世人称道,即使被一再贬官,但仍不后悔改道,这足使我们杭人深感骄傲。
褚遂良还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大家,当时就有人称誉他“字里生金,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褚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楷书中保留了浓厚的隶意。著名现代书法家潘伯鹰先生在《中国书法简论》中说道:“褚遂良的楷书,最特殊的一点是隶书的形态所存特多,他的楷书中许多字几乎仍然是完整的隶书。”
褚书作品留世甚多,有《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同州圣教序》。其中《雁塔圣教序》是褚书的最高代表,字字空灵毓秀,笔笔艳丽妩媚,线条纤细柔美。褚遂良作为初唐杰出的政治家,其身世距今已有1300多年,他与故乡杭州的关系,已无从查考,他对杭州丝绸业的贡献,也无正史记载,但杭人仍世世代代口头相传,褚为杭州丝绸业的鼻祖。据我分析,一则因褚名气大,谁不想让家乡的先贤们永远光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褚遂良的后代褚载对杭州丝绸业的杰出贡献。据清光褚二十二年(1896)刻的《杭州重建观成堂记》碑文中说:“昔褚河南之孙名载者,归自广陵得机杼之法,而绸业以张。”又据清乾隆六十年 (1795)杭州东园巷机神庙的《秩记轩辕庙先蚕殿碑》说:“相传河南褚公裔孙得机杼之巧于广陵,归以教其里人,嗣后杭州所出,为天下冠。”再早一些的《康熙府志》里也载有:“忠清里有通圣庙,即宋琼花园也,神为遂良九世孙。讳载,性行端洁,学问宏博,先家广陵,传授绫锦法,归寓故里,业益清。迄今里人善于织绫锦,自神始也。”以上可见,杭州丝绸业得益于褚遂良家,其中褚载是身体力行者,而功劳一大半记在他祖先褚遂良身上了。
我们为下城有过这两位褚家杰出人物感到欣慰和骄傲,我们将永远记得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