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门户网站政协专栏

您的位置: 首页>重要提案摘报

下城区政协重要提案摘报2015年第三期

发布时间:2015-04-22   来源:

下城区政协重要提案摘报

 

第三期

 

 

下城区政协提案委员会编       2015年4月24

【说明】

 

下城区政协四届四次会议期间,区政协委员、各参加单位、各界别、各专门委员会和街道委员活动小组,积极运用提案参政议政、建言谋策,共收到以提案的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共125件,经审查立案116件。

为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对政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提案办理进入高层运作,更好地发挥提案作用,由提案委员会精选部分提案,编成《重要提案摘报》,直接报送区委、区政府、区政协领导阅示。

  本期摘编《发挥资源优势  启发自觉意识 关于借用社会力量办好

民俗活动的几点建议》等5件文教卫体和民生改善类提案。

 

 

 

 

 

下城区政协四届四次会议重要提案摘报

 

  号:013

提案人:吴长征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加强对养老护理专业人员培训和储备的建议

20022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的定义、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和知识水平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这标志着养老护理员正式成为一种职业。下城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户籍人口的23%左右,且逐步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多的特点。经过多年发展,我区养老护理员队伍不断壮大,但目前护理员的整体水平仍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日渐增长的护理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龄事业的发展。

一、当前我区养老护理队伍发展的不足之处

1、服务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下城区的养老服务格局是“9064,即90%的老年人享受以社区为依托、社会化服务为协助的自主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4%的老年人享受机构养老服务。大部分老年人享受到的是来自社工、助老员、志愿者、楼道长提供的服务,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而专职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和机构护理人员以“4050失业人员及周边的农村女性为主,文化偏低、年龄偏大,普遍缺乏高级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社区一级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普遍缺乏中医、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化人才,无法开展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个性服务。

2、养老护理人员队伍不稳定。尽管养老护理从业者职业资格等级可以分为初级护理员、中级护理员、高级护理员、技师等,但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护工”更近似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易受到工资等变动因素影响。目前养老行业的一线从业人员整体收入偏低,工作强度偏高,职业发展和上升通道并不通畅,这些都导致养老护理人员队伍流动性比较大。

3、养老服务技能培训及鉴定机构尚不完善。目前养老护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主要依托政府引导,依托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专门从事养老服务技能培训及鉴定的社会化机构还比较少。从省、市、区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来看,对养老机构、养老床位的扶持力度要大于对养老护理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专业性的培训机构的发展。

4、养老护理专业人员储备匮乏我们发现,从事养老护理一线的工作人员年龄普遍较大,而经过高等医学、护理教育的年轻人不愿意投身养老行业,大多数护理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会把从事养老护理当作首要的职业选择,因此在该领域专业人员储备上还需下功夫。

二、加强对养老护理专业人员培训和储备的建议

从杭州市民政局的统计数字来看,全市失能、半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1%,而下城区预计到2020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0%,因此我们在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养老床位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养老护理人员特别是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和储备。

1、将养老护理培训和储备纳入建设健康城区的总体规划。我区已把健康服务业确定为战略主导行业之一,要紧紧抓住健康产业快速集聚的优势,把养老护理培训市场化、社会化。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护理培训中来,对民办养老护理培训机构给予政策和场地上的扶持。建立养老服务岗位就业补贴和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养老护理员工资福利待遇。

2、实行社区养老护理员免费培训计划。综合考虑我区养老护理的实际特点和“4050失业人员的就业需求,为社区养老护理员培训设立专项资金,每年定向培养一批面向社区的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居家养老护理员,满足目前90%左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鼓励养老护理员参加中级、高级、技师级职业资格考试,对取得职业资格的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并从事养老护理岗位工作的护理人员给予技术等级津贴。

3、大力推行医养结合模式。主要包括两种途径,其一是医院入驻养老院。20147月,杭州市主城区最大养老公寓项目“馨和园”颐养院在东新街道正式开张营业,该养老院共15层,其中4层是杭州求是医院,设置99张床位,提供全科就诊服务,还特别设立了中医馆,整个园区共有专业护理人员200多名,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第二种途径是让专业医院承担部分养老护理培训任务。我区拥有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等多家优质医疗机构,可不定期开展“医院—社区卫生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三方互动式的培训课程,让不同机构的护理人员相互学习交流,提高整体护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4、加大养老护理专业人员储备。2013年,浙江树人大学开设了老年护理专业,我们要继续鼓励高校和中职学校、技工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及相关课程,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要引导、鼓励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落实“入职奖补”制度。同时,定期招聘一定数量身体健康的人员及志愿者作为老年人护理储备资源。广泛开展“最美养老护理员”评选、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弘扬敬老、养老、助老的优良传统。

承办单位:下城民政局

 

 

  号:040

提案人:文体界  

提案内容摘要:

 

发挥资源优势 启发自觉意识 关于借用社会力量办好民俗活动的几点建议

春节将至,元宵灯会办与不办,怎么办,成了人们暇时热议的话题,甚至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民俗活动存在意义的探讨。在传统社会里,以春节为代表的各种民俗活动深深影响着民众的生活,它的文化功能丰富而具特征,人们藉此机会来营造人与自然、社会、神灵、他人及自己内心的关系,所有的民俗活动都带有人们对美好及未来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信仰的淡出、生产劳动及消费方式的变化、异域文化的对撞等各种原因,民俗活动的形式和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圈子日益扩大的人们既留恋原本熟悉的乡土民俗,又渴求多样化的娱乐文化方式。
  
由此,如何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基础上保存优秀的民俗项目是摆在民俗学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面前的大问题。
   
一、存在问题:
   1
、意义问题
  
部分节日活动已脱离民俗特征及意义,成为“上网查资料,然后创意设计”的伪民俗形式。如此,很可能成为政府投入过大的扰民工程。
   2
、资金问题
  
政府部门作为主要力量投入大量财力组织民俗活动,效果一般,压力过大;企业或被迫出资或存在权钱交易隐患。
   3
、形式问题
  
受众群体的认知度及活动意义的概念模糊,使活动流于形式,存在隐患。
  
二、建议意见:
   1、还节于民
  
民俗属于自发的社会习惯形成的习俗,并非有意的、人为的、经过“设计”的伪民俗。活动推广宣传之前首先要了解该风俗在当地是否具有地域特征、是否具有生存的环境、是否被民众认可、是否有实施条件。若是万事俱备,即能激发民众自觉参与和保护意识,做事也会事半功倍。
   2
、整合资源
  
民俗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的,是为百姓所自觉认可、遵循和维护的习俗。在生存环境受到改变的时候,部分民俗本身就失去了生命力,当植根于民间的风俗活动就算成为政府行为,一味花钱仍会走向没落。
  
因此,政府部门只要做好文化思想的引导、文化生态环境的培育,宽松文化环境的创造,在交通、电力、治安、环境等公共事务上提供强有力保证即可,不必刻意花大资金打造民俗氛围。可以利用民间社团组织、文化创意公司、艺术团队执行承办活动;文化局、馆提供专家资源进行业务指导;吸引企业单位认领项目,做好企业和文化双重宣传;集思广益,邀请热心民间艺术保护的有识之士策划活动方案、承接活动服务工作。这样,合力资源优势,同样可以为民众创造高层次、高效率的民俗文化大餐。
   3
、流程规范
   活动既要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流程上也要经得起纳税人的监督。
  
消除负面影响的方式就是活动方案的可行性、活动预决算、施工单位的选择等环节要有规范的流程和监管。
   4
、形式创新
  
由于社会环境诸种因素的变化,及民俗自身质的局限,民俗在传承中能原封不动的流传下来实为罕见,一般或多或少要发生变化。活动形式创新不等于只取表象,摒弃内涵,只要符合这一民俗事项的主客观条件不消失,传承的步伐就不会终止。
  
青年人既是民俗活动的主要受众群体,也是是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的生力军,他们有能力也有激情去做事。所以文化部门引导年轻人认知和参与是关键,比如通过民俗课程进校园、家乡风俗田野调查、民情风俗摄影比赛、文化活动策划方案比赛、网络文化展示、校园民意调查等活动,普及民俗文化知识,然后利用年轻人的思维创新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形成良性保护环境。只要科学引导和经营得法,文化遗产将产生巨大的价值,年轻人在热爱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觉保护继承和发展的意识,开展民间艺术保护工作才能持久有效。

承办单位:下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号:063

提案人:社会福利界  医卫界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下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几点建议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的要求,20149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杭州市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实施方案》。《方案》要求以社区为范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纵向协作服务体系为支撑,街道和社区各方力量协同为保障,通过居民与具备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经历的优秀全科医生签约的形式,因地制宜地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居民签约后按年付服务费,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由全科医生在基层医疗机构诊疗;若生大病,由签约全科医生首诊后预约转诊到大医院;在大医院治疗后病情稳定进入康复期,可以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节省住院费用。《方案》的出台为深入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我区是全省最早实施签约服务工作的地区,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就下城区实际情况,对医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下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提出以下建议。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模式,阶段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目前,我区共设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执业医师362人,注册全科医生226人,其中参与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的全科医生135人,组建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团队68支,参与医养护一体化签约的团队成员170名。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
、探索签约服务工作机制。2003年,我区按照“因地制宜、低点起步、协商自愿、收费适度、服务推动、保障健康”的工作方式,率先在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家庭保健合同”试点工作,探索为慢性病患者实施契约式服务。社区责任医生通过与有需求的居民签订家庭保健合同,收取每人每年10元或20元的契约服务年费后,社区责任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一整年不同级别的社区卫生服务。
   2
、完善签约服务工作内涵。2012年以来,我区在实施“家庭保健合同”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以社区健康管理师为主体的签约服务和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团队分层管理为形式的签约服务,服务形式延伸到提前预约诊疗结合定期上门随访,服务内容扩展到为签约居民提供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特需个性化服务为一体的签约服务,不断完善服务内涵。
   3
、落实签约服务工作措施。20149月,根据杭州市全面推进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实施意见,我区全面落实了以签约服务和医保优惠政策为引导的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的各项措施。一是加强组织管理。成立以分管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街道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相关部门工作机制,落实签约服务责任分工,及时协调签约服务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二是明确经费保障。区政府明确签约服务费120/年,由市财政(25%)、区财政(65%)和居民(10%)分担,居民签约后只要在社区首诊和转诊,即可根据不同医保类型享受减免门诊起付标准和社区报销比例等优惠政策和预约就诊转诊服务。三是广泛宣传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医务人员培训,积极与街道社区联动,进社区广泛宣传,入户发放签约服务宣传资料和多载体开展集中签约活动,提高居民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四是完善信息支撑。开通手机APP客户端,实现居民网上预约签约、诊间直接签约、预约诊疗转诊、网上互动、自助查询检验检查和体检信息、开展居民服务满意度调查等;五是强化绩效考核。制定签约服务绩效考核和经费拨付方案,重点评价签约知晓率、有效签约率、社区首诊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慢性病控制情况及居民满意度等效果性指标,通过绩效考核的杠杆作用,提高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2014年10月4签约起至2014
年底,我区已开展医养护一体化有效签约85106人。
  
二、存在的问题

  
实施医养护一体化全科签约服务以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全科医生配备不足。按照省卫计委提出的“平均每2000人口配备1名全科医生”的标准,我区至少须配备全科医生264名,但目前全区能承担签约服务的全科医生仅为135名,其中编外人员占12.6%,同时由于编制不落实、经济待遇偏低,导致编外医护人员队伍不稳定,已明显影响到签约服务的开展。
   2
、服务能力与居民需求有一定差距。一是基层全科医生大多是转岗培训而来,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签约服务吸引力不强。二是预约平台范围较窄、双向转诊通道运转不畅通,居民常常无法预约到有意向专家号。三是基本药物的配备尚不能完全满足诊疗服务的需求,居民配不到药的情况时有发生。四是医保经费超额自负的政策影响基层医疗机构诊治患者的积极性。
   3
、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实施绩效工资和基药制度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均收入总额封顶,管理者利用绩效考核的导向激发医护人员开展签约服务的空间很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不利于调动医护人员参与签约服务的积极性。
  
三、对进一步推动医养护一体化全科签约服务的建议
   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是市政府为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重大举措,实施这项重大改革,需要有政策的支持、部门的配合、供需双方的互动,为此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加强全科医生的队伍建设。全科医生是开展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区具有全科资质的医生共226名,能从事签约服务的仅为135名,全科医生队伍不足已成为制约签约服务开展的重要因素。建立稳定、合格的全科医生队伍,一是要配好、配齐全科医生岗位。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在编率仅为57%,有近250名编外在岗人员(在参加签约服务的135名全科医生中也有名为编外人员)。一方面是编外人员因编制不落实、编内人员因到龄退休,医护人员减员明显,据统计,20101月至20146月,我区共流失医护人员230人。另一方面是社区卫生机构虽有编制,但受控编的制约进不了人。建议区人社局在核定进人编制时优先考虑补充全科医生岗位,保证全科医生队伍后继有人。二是要加强对现有全科医生的培养。区卫计局要制定全科医生的培训计划,通过引进来带教、送出去进修等方式,提高现有全科医生的技术水平。三是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医务人员从事全科医疗。区政府相关部门要从待遇、晋升、发展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倾斜政策,鼓励和吸引广大医务人员加入全科医生的团队,保障基本的队伍稳定。
   2
、加大签约服务的经费投入。足够的人力资源、相应的医疗设备和必要的技术力量是开展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的重要条件,区政府应在经费上予以保障,一是要配置必要的工作经费。医养护一体化属于准公共服务产品,政府相关部门可在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上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激发医务人员提供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的积极性,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二是要加大社区卫生机构设备的更新换代力度。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信息系统是实施“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物质保障,我区社区卫生机构现有的医疗设备和信息系统硬件不少都相对陈旧,处于更新换代的阶段,建议区政府投入一定的经费给予更新,从硬件上为吸引居民进社区接受签约服务创造条件。三是要落实必要的培训经费。高质量的医养护一体化需要全科医生的医疗技术作支撑,培养高质量合格的全科医生需要必要的经费和相应的培训周期。建议区政府每年在卫生经费中安排足额的培训经费,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社区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生的后顾之忧。
   3
、完善签约服务的相关措施。一是要营造签约服务的宣传合力。医养护一体化全科签约服务实行的是本人自愿原则下的全民家庭健康管理模式,因此,宣传工作十分重要,要充分采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宣传形式、变卫生部门“单打独斗”为多部门“联合作战”,注重宣传效果,做到“入心入脑”,努力提高居民的主动参与意识。二是要提高签约服务的工作效率。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是贴近居民的卫生服务,应最大限度的满足签约居民的需要,区卫计局要正视实施基药制度后居民在社区配不到部分药物的现状,对病情确实需要使用的药物实行“特事特办”,同时创造条件试行药房与药店联营(一院两制)等方式,减少签约对象因配不到药而带来的转诊麻烦。三是要突出签约服务的优质便捷。区卫计局和社区卫生机构应在鼓励全科医生为签约对象提供主动服务、契约服务的同时,与大医院专家建立无缝连接,最大限度的满足签约对象对不同医疗服务的需求,让居民体会到签约服务的价值与好处。五是要完善以签约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区卫计局要进一步加强对签约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查,科学用好签约服务专项经费,激励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通过建立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考核机制,推行第三方评估与考核,规范签约服务的行为和质量,提高签约服务的可持续性。
  
医养护一体化全科签约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足够的重视与投入、基层机构全力的推行与管理、全科医生勤奋的工作与服务、签约对象主动的配合与支持,医养护一体化全科签约服务才能真正扬帆前行。

承办单位:下城区卫计局

 

 

  号:012

提案人:牛新莉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建设书香下城、推动全民阅读的几点建议

201435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读书不仅事关个人修为,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准,也会持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对社会作用的发挥;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据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77本,而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却高达16本,北欧国家更达到年均24本。

一、我国阅读率低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阅读的功利性明显。阅读意识淡薄,缺乏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在阅读上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只读当前对自已有实用价值的书,只读和考试、出国、评职称有关的书,很少阅读其他。

2、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整个社会心态浮躁,使人们难以有闲暇的心态、时间和精力去读书,即使要读也只能读些轻松、浅薄的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

3、现代媒体技术日益多元化,对传统纸质媒体市场冲击强烈, 人们大多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短信等途经获取知识和信息,极少选择纸质图书。

二、推动全民阅读的几点建议和意见

1、从学校的儿童、青少年教育抓起,建立儿童和青少年阅读机制。

少年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只有在儿童时期形成阅读习惯,才可能在成年后保持阅读习惯。促进儿童阅读,需要从婴儿阶段就开始培养儿童对图书的感情。在儿童进入中小学阶段,更是促进阅读的重要时期。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共同努力配合,改变学生功课安排太紧、学生没有更多阅读时间的状况。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明确学校开展阅读计划,推广青少年阅读。同时学校老师要带头读书,为学生作出榜样。

2、通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下城区各图书馆的利用率,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下城区就拓展图书馆阅览区面积、增加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的努力已卓见成效,然而图书室的利用率却很低,公共图书馆除了使得大众阅读更为便利,还应当承担起引导读者、组织读者、推介好书的职责。政府应加大开展读书活动的力度,通过推介好书、征集美文、发布格言、展出公德摄影、评选优秀读者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增加图书馆的人气和利用率,进一步营造全民阅读的良好氛围。

除市、区图书馆和街道、社区图书室外,政府应加大便民图书设施,在政府机关的办公大楼、医院、银行、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开设小型图书馆,充分利用社会大众的“碎片”时间,将图书送到居民身边。让公共图书馆在下城各个地点全面开花,打造“读者身边的图书馆”。

3、借助中国韬奋基金会的平台,鼓励社会上的企业参与到图书的公益事业中来。

中国韬奋基金会作为全国性社会团体,是我国新闻出版界唯一的公益性基金会。区政府及企业家可以充分借基金会的韬奋书屋计划的东风,进行公益捐赠,参与“捐一万获赠十万码洋图书”活动,更有效的支持和推动全民阅读。

4、发展民间阅读公益组织,调动全社会力量推广阅读。

各种民间力量,包括热心和积极推动阅读的非政府组织、专业阅读推广人、自发组织的读书会和沙龙、书评人、民间的基金会、志愿者等都是重要的社会阅读推动力量。这些力量源于民间,深入基层,具有强大的活力和生命力,也最贴近群体生活。区政府可以加大对读书类公益组织的服务购买以及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和发挥这些力量的作用。

5、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出“多读书、读好书”,政府、企事业单位把读书列入考核机制。

国民阅读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国民阅读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一个城市,一个区而言,阅读能造就城市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市民群体,因为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内心的和谐,而阅读可以获得内心宁静,除掉浮躁,对建设高品位城市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建设书香下城势在必行。

承办单位:下城教育局

 

 

  号:062

提案人:郑锦杭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加强我区居民急救能力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意外事件和自然灾害的发生增加,如车祸、溺水、火灾等频有发生,公众急救知识却十分缺乏,使许多伤者失去最佳抢救时机导致悲剧的发生。特别是2014年年底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现场除了极少数医生在为伤者做心肺复苏外,还有几名外国友人在现场协助急救,大批警察、公众未参与抢救,该事件暴露出我国民众与国外比较在急救知识、能力上的差距。据统计,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正在逐年递增,究其原因主要是抢救不及时或急救方法不得当所致。
  
具备一定急救知识和技能,是国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的体现,是幸福生活的福祉,下城区作为杭州市中心的中央商务区,繁荣繁华,人口人流密集,对意外事件和自然灾害的防患工作尤其重要,其中,加强辖区居民急救能力是重要的题中之义。同时,普及基本急救知识和技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民众长期的支持与努力。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变居民的观念和提高他们救人自救能力。
   
一、提高急救意识。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急救知识纳入科普体系,将提高急救意识与公众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广泛的急救常识宣传,提高公众的自我急救意识和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疾病的紧急情况。
   
二、在重点人群和行业中开展救护培训。发挥医学人才的优势,建立和培养一支热心于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工作的师资队伍,举办多层次的训练班,首先应提高那些处于或能最先到达出事现场的行业一线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如公安系统的警察;公交系统的驾驶员、宾馆饭店和商店的服务人员;旅游系统的导游、出租车司机;企业单位的保安人员、生产安全员以及校医、厂医等基层医务人员等。并将是否开展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工作作为主要部门的考核目标之一,以促使和提高群众参与应急救护参与能力。重点开展心肺复苏的培训,对通过考核的应该由红十字会发放急救证书。
   
三、制定急救知识培训规划,建立“第一救助人”培训制度。利用红十字会组织,加强对大、中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中小学中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如在卫生常识、生理卫生课中加入心肺复苏和救助训练等内容的课程。同时以社区为依托,把普及和宣传急救常识作为街道社区的一项日常工作。通过培训,组织一支具有一定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社区志愿者队伍。
  
四、开展急救演练。公安系统除开展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外,还应该将急救纳入演练的项目中,在警车上配备必要的急救装备,如绷带等。
 
承办单位:下城区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