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4-01 来源:
下城区政协重要提案摘报
第四期
下城区政协提案委员会编
【说明】下城区政协四届五次会议期间,区政协委员、各参加单位、各界别、各专门委员会和街道委员活动小组,积极运用提案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以提案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共99件,经审查立案93件。为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对政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提案办理进入高层运作,更好地发挥提案作用,由提案委员会精选部分提案,编成《重要提案摘报》,直接报送区委、区政府、区政协领导阅示。本期摘编《关于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的建议》等5件民主法制与社会保障类提案。
下城区政协四届五次会议重要提案摘报
编 号:022
提案人:王勤保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的建议
下城区政府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思路,以居民群众需求为导向,在杭州市率先建立并推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规范有序开展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但由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涉及面广,目前也缺乏成熟的经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一、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对政府购买服务的认识亟待加强。在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实施工作中,有些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由于对政府购买服务的概念不清,认识不一致,甚至有些部门领导干部认为政府部门自己能做的,可能花钱少,如果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通过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有可能花钱要多一些,事情还不一定能办好,因此对哪些工作应该推向市场交给社会力量,哪些应该留给政府自己,政府与社会力量的职能应该如何界定等问题没有深刻认识。
2、预算资金安排紧张。政府购买服务资金虽然纳入财政预算统筹,但占预算支出比重较低。有些部门和单位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资金在原预算统筹安排中支付,财政对预算资金安排严重不足,因此,对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
3、社会组织承接公共服务能力较弱。下城区社会组织还存在发育不成熟和承接能力不足的问题,一些目前可以推向社会的购买事项难以找到合适的社会组织承接。能够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数量不多,参与公共服务意识缺失。有些社会组织内部结构不健全,实力偏弱,规模偏小,掌握的资源也很少,高素质专业人员的数量严重缺乏,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心有余而力不足。
4、服务评价和监督体系缺失。从目前情况看,对于社会力量生产和提供的公共服务普遍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和强有力的监督体系。在实际工作中,政府部门在与服务提供者签订合同后,往往难以对合同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致使发生“重投入、轻管理,重资金、轻绩效”的现象。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使得一些社会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有机可乘,以次充好,导致公共服务品质下降和民众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公信力下降。
二、针对当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对购买服务的认识。要通过政策培训、媒体等多渠道宣传,提高对政府购买服务的认识。通过宣传发动,使政府部门认识到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是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事政社分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改革创新公共服务机制和方式的重大举措,是加强财政财务改革创新重要措施。
2、科学编制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预算,规范资金使用行为。目前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一部分属于本级预算安排资金,还有一部分是上级专项拨款,上级专项资金大都具有临时性、应急性的特点,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求政府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增加对购买公共服务的专门预算,使之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此外,有关部门在项目资金评估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标准与规范。今后应该制定严格的项目评估标准与制度,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使用行为。
3、大力培育社会组织,提升承接公共服务能力。重点培育发展公益性、救助性、维权性、协调性社会组织,落实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非营利组织自身收入免税政策,降低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的登记门槛。大力开展对社会组织专职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管理引导社会组织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引导功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建立良性的市场竞争关系。
4、强化绩效评估,健全严格监督体系。量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绩效指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建立严格专业多元的外部监督机制。同时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及时发现问题、追究责任、采取补救措施降低风险。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行全方位的监督,建立人大、纪检监查、审计等职能部门联合监管以及公众监督、舆论监督为一体的监管网络体系。
总之,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应尝试不断地转变自身职能以及运用各种创新的方式来适应这种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变,政府部门得到“减负”,社会组织则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期望能更好地服务于民,要以建立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基本民生问题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制建设更上层楼,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新亮点。
承办单位:区民政局
编 号:027
提案人:张雷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利用G20和亚运会在杭州召开的契机
提升下城市民文明素质的建议
2015年杭州市赢得了G20峰会和亚运会举办权。我区作为杭州市的中心城区全区上下齐心协力,对照文明城市指标找差距、补短板,争取向世界展示杭州的风采。但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不能忽略市民素质的提升。
亚里士多德曾说,城市的建立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只有人,才是城市建设的主体,才是城市发展的意义。无论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还是整洁舒适的配套环境,如果缺少了人的自主参与和维护,缺少了市民素质的支撑,就如同失去了鸟儿的枯巢,没有了活力和意义。
城市文明,说到底是人的文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只有有了高素质的人,才能实现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才能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如果失去市民素质的提升,城市将形同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城市文明建设也就成了水中捞月、纸上谈兵,G20和亚运会召开之时世界的目光也将聚焦在杭州聚焦在下城,如果我们市民的素质没体现好最后受损的一定是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市民。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注重城市精神的培养。城市和人一样,是需要一种精神的。一是开放包容精神。用开放的心态,开明的眼界,开阔的胸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二是创新精神。城市要跨越、科学、和谐发展,就必须要有创新精神。三是爱国爱市爱区精神。发扬爱国爱市爱区精神,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从而激发广大市民爱自己的城市及城区,建设美好家园的高尚情怀。四是敬业奉献精神。每个市民要发扬艰苦创业、敬业奉献精神,在各自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建功立业。
2、抓好对市民的教育工作。加强市民素质教育,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要从中小学生抓起,在各中小学开设文明市民课程,加强对中小学生如何做一个文明市民的教育,着力提高中小学生的文明素质。其次,要利用街道及社区这一主阵地,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培训,不断丰富市民的知识,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水平。第三,要广泛宣传,营造人人争做文明市民的良好氛围。一方面要“扶正”,弘扬正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树先进典型,引导人们找准差距,奋起直追,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另一方面要“驱邪”,就是要对歪风邪气大力批评、无情揭露,引导我们整个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第四,要规范引导,健全制度。文明素养和文明行为的养成,靠教育、靠规范引导。提高市民素质,必须有章可依。要制定规章,并让每个市民熟知,遵照执行。让大家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从而对那些不文明、不守法的行为进行宣战。第五,在深化创建活动中,要尽可能扩展广大市民的参与活动面,让大家在参与中接受教育、提高觉悟。第六,优化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有人说,我走在红地毯上有痰也不敢吐;马路上很整洁很干净,我想扔张纸都不好意思,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3、加大对市民的管理力度。在加大城市管理、市政管理、市容管理力度的同时,还要强化对少数市民不文明行为的管理。对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陋习要予以重罚,促其改进;对违反交通规则,乱闯红灯、逆向行驶、乱停乱放等行为要做到教育与处罚并重;对偷盗公物,如:电缆、井盖、地灯路灯行为者,一律严加打击。加大管理力度,可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对违反公德不文明行为者要施以重罚,以强化文明行为良好习惯的养成。
4、抓好市民素质的细微引导。文明的城市并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由一个个实实在在、一个个细节组成,提高市民素质,不仅需要市民增强文明的意识,更需要市民从细微处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文明素质要从娃娃抓起,中、小学校应将文明素质教育与小公民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市民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生活习惯良好行为做起。要抓紧抓实,建立责任制,防止抓落实层层衰减的现象,力求成效,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建立常效机制,抓好市民素质的细微引导。
市民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举,而是内化于日积月累的行为过程中。而G20和亚运会在杭州的举行是一个千载难遇的机会,下城位于中心城区更是机遇。我们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杭州及下城素质的体现、文明的缩影。“诚于中而形于外”,我们每一位市民都应该怀抱主人翁意识,以高尚的道德、优雅的情操塑造自己;以文明的言行、严格的要求约束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素质,推动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让文明之花盛开在杭州及下城的每一个角落。以G20和亚运会的召开为契机,让世界看到杭州不但有美丽的西湖,有发达的经济,有高楼大厦,更有高素质的市民!
承办单位: 区文广新局
编 号:043
提案人:区政协无党派人士界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推进我区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吹响了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纳入党和国家长期战略任务的号角,其内涵既涉及年长者对保健与营养、住房与环境、家庭、社会福利、收入保障及教育,同时也涉及总人口中老年人比率增加为主要特征的人口老龄化对生产、消费、储蓄、投资以及反过来对一般经济社会所起的影响。如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也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与实践的重大课题。
随着我区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不断发展,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等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长,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按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超过7%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底,我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为9.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23.65%,而且每年一定比例在提高,预计到2020年全区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将超过30%。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区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离现实需要和群众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养老服务社会化供需有待平衡。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已成为社会的现实问题。目前我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76家,养老机构20家,养老床位3920余张,每百位老人近4张床位。由于我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床位资源又不够均衡,许多公办养老机构由于有财政补助,收费较低,希望入住的老人排队等候,因没有相关评估标准的约束,一些自理能力较好的老人和“特权”老人入住,而一些急需入住的老人却进不了,造成公共资源难以公平、高效地使用,必然导致服务供给不足。
二、养老服务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区高龄、失能老年人口呈快速增加的态势,在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口中,有照料需求的超过2/3。虽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和门诊登记制度,提供了较为便捷的服务,但是政府及社会在社区医疗资源上的投入、社区医疗服务质量、应急救护、长期照料、家庭上门医疗服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失能老人的看病及护理需求。尽管2000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和《家政服务员国家职业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我区助老员主要来自社区管理人员、助老员、志愿者、楼道组长等,绝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缺乏专业养老知识技能,降低了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准,不仅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也影响了老年服务的质量。
三、养老服务的养老观念有待转变。当下中国民众对待老人及养老相关问题的看法,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养老实践。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仍持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认为进养老院养老或由政府购买服务是老人无后、儿孙不孝的表现,大部分老人晚年更喜欢和子女住在一起,生活由子女来照顾,或者把保姆、护理人员“请进来”到家里,人们在总体上是保持家庭养老观念,并且渴望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观念滞后,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养老市场的有效需求,延缓了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此外,由于习惯原因,很多人往往重视对下一代的成长教育,对老年人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考虑不足、投入不多。
几点建议:
一、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实现养老供需平衡离不开民间资本,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有利于推动政府、市场和民间力量在社会互动中分担公共责任,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认证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创办不同性质的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或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在社区举办或运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为有需求的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空巢、独居、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集中就餐、托养、助浴、健康、休闲和上门照护等服务,并协助做好老年人信息登记、身体状况评估等工作,以解决我区不同收入的家庭的养老问题,不要将养老保障局限在非赢利性这一层面。以美国来举例,美国的养老保险事业66%为赢利性机构,17%为非赢利性机构,7%为政府机构。大部分人的养老应该由社会甚至是市场来调节。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社会组织来参与社会养老保险事业。
二、推进社区卫生机构与社区老年人照料服务结合。专业化的服务队伍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老年人照料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居家养老是否成功的关键。发挥社区医疗机构作用还包括,社区医生定期上门探视检查,为失能老人提供健康咨询和治疗建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可为失能老年人开设专门的长期护理病床,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由社区医疗机构经办或直接指导帮助下,在社区开办日间照料中心,可与失能老人的家庭建立密切联系,开办家庭病床,在老年人家里安装呼叫设备,建立应急救护措施。同时社区卫生机构要广泛吸纳专业护理人才,加强对社区卫生机构基层护理人才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护理水平,并注重提高其待遇,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稳定人员队伍,提高服务质量。
三、积聚发展养老服务体系的合力。面对全区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按照社会化的思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认真宣传“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对机构养老的认识。鼓励老年人从事社区老年人教育、专家咨询以及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引导支持老年人自助互助,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老年人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同时大力发展社会养老志愿者队伍。实行志愿者注册制度,积极鼓励、支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组织和社区居民为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高龄老年人和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服务,努力营造社会关心支持,个人积极参与的现况。
四、突出重点营造宣传的氛围。全方位宣传报道我区养老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情况。报刊、网站等新媒体要积极开办栏目加强宣传,要突出颂扬参与、支持、赞助老年人事业的单位、个人及各类好人好事。要动员全社会积极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大家了解当前社会的人口结构现状和普遍存在的4-2-1家庭模式带来的危机。同时要倡导现代养老理念,改变传统养老观念。在全区上下营造尊老爱老、人人关心老年人事业的良好氛围。
承办单位:区民政局
编 号:046
提案人:赵国平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进一步完善与巩固社区老年活动室的建议
由福利彩票基金会资助的社区老年活动室兴办二十余载以来,对于建设新时期文明,和谐社区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社区广大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老有所乐、老有所聚、老有所为、给予了正能量,被离退休人员称之为第二个家,在活动室他们可以与邻居聚会聊天,可以读报看电视可以阅览图书,可以玩棋牌,有的社区活动室乒乓球台,羽毛球馆,舞蹈培训管各社区业余象棋围棋队,业余乒乓球队、舞蹈队、合唱队应运而生,这些由老年人参与的队伍,丰富了社区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广被赞誉,老年活动室之所以长存不衰、持之以恒、是因它的特点使然。一是具备专用所,一般规模在50
我们以为,为了使老年活动室真正成为社区建设的文明之所、健身之所、娱乐之所、善生之所、和谐之所,福利彩票基金会、区政府、各街道社区委员会应合力在进一步完善与巩固社区老年活动室的建设方面倾注比以往更多的精力物力与财力,把老年活动室办成人民群众欢迎的幸福场所。因此,建议:
一、除了福利彩票基金会固定资助的社区老年活动室资金之外,区政府、街道社区能够安排小额资金投放社区老年活动室,用于老年活动室的场地扩大,活动器具的更新,图书的增加电视剧、空调的更新和维修,管理人员的工资增加,活动室门面维缮装新。活动室房屋的维修等方面。通观老年活动室现状随着离退休人员的不断增多,活动场地远远容纳不下众多参与人员,健身器具多数的腐蚀斑驳,处建时购置的图书长期没有添置,报刊种类稀少不能满足读者管理人员的薪酬偏低出现频繁更换管理人员的现象,以上状况的改变均需资金的注入。
二、老年活动室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活动室管理人员的职责不仅仅是开门关门搞卫生,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和调解能力。可以通过竞争选拔管理人员,优胜劣汰。被选上岗的活动室管理人员予以定期考核,考核条例由社区制定。
三、实行老年活动室准入制度,现有的各社区老年活动室因场地偏小容不下越来越多的离退休人员,许多人员把老年活动室作为每日必去之地,一些闲散居民外来人员也经常到活动室主流,喧宾夺主。因此社区应制定活动室准入制度,由活动室管理人员执行,并列入管理人员考核条例,凭证进入活动室不妨是一个缓解活动室饱和这一现状的有效措施。另外社区分片分幢安排退休人员轮流准入活动室也是一项缓解措施。
四、现有部分老年活动室已名存实亡,活动室变成了单纯的棋牌室,虽然社区允许活动人员玩棋牌但活动性质却变味了,其中麻将扑克赌博成风,居民群众多有不满,也败坏了社会风气。所以社区应另辟退休人员专用棋牌室,让出场地给参加娱乐活动的人员活动的人员,净化老年活动室,社区也可借空出的场地组织有专门人员指导培训的合唱队、舞蹈队、健身队和各种运动的队伍,使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老年活动室真正成为老年人善身善心的好去处,完善和巩固社区老年活动室。
承办单位:区民政局
编 号:095
提案人:夏亚林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提升全区职工队伍素质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随着下城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下城这片热土上激情创业,职工队伍日益庞大。全区职工队伍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时代使命感,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挥洒辛勤汗水,为推进全域中央商务区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展示了新时期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和良好风貌。
一、存在问题
虽然我区的职工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是很多企业面临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匮乏,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许多企业在面临转型、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职工技能水平偏低成了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传统产业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想要全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工技能队伍就显得犹为紧迫和重要。
二、对策建议
职工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企业发展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职工主人翁作用的发挥,因此,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对于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双赢,具有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引导企业自觉关心关爱职工。企业主要自觉树立起以职工为本的理念,充分意识到职工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大对职工的关心关爱,如举办职工生日会、为困难职工捐款、给职工办理在职职工医疗互助保险等,使职工感受到企业的关心与温暖。同时,组织开展职工岗位培训、技术比赛、师徒帮教、技能培训等活动,促进职工技能水平不断提高。
2、政府相关部门主动服务企业。积极举办招聘会,为职工提供更多、更广的就业岗位。加强对企业劳动合同签订情况的法律监督力度,力求普遍签订劳动合同、规范劳动合同的签订。主动开展法律服务进企业活动,维护企业和职工个人的合法权益。
3、开展免费技能培训。结合下城区的产业特点,重点开展通用型的岗位技能培训,组织广大职工集中培训、学习。同时,为参加技能培训并通过结业考试的职工颁发相应的技能水平等级证书,不断提高企业技术人才的工作能力。
4、建设职工文化活动点。结合社区建设,在一些人员密集型的生产企业中,积极引导开展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并为其配备了图书、书架、羽毛球、乒乓球、桌球、健身器材等职工文化活动设备,使职工在工作之余,能就近开展学习和文体活动,不断充实精神文化生活。
承办单位:区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