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24 来源:
下城区政协重要提案摘报
第三期
下城区政协提案委员会编 2017年4月24日
【说明】下城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期间,区政协委员、各参加单位、各界别、各专门委员会和街道委员活动小组,积极运用提案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以提案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共140件,经审查立案133件。为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对政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提案办理进入高层运作,更好地发挥提案作用,由提案委员会精选部分提案,编成《重要提案摘报》,直接报送区委、区政府、区政协领导阅示。本期摘编《关于请区编办和财政局加强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建议》等5件文教卫体类提案。
下城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重要提案摘报
编 号:020
提案人:蒋天武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请区编办和财政局
加强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建议
2015年1月我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杭州市下城区妇幼保健院和杭州市下城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心整合为“下城区杭州市下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整合后的服务中心如何做好计划生育工作,为更多孕产妇以及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障正是我们所要探索的问题。计划生育和妇幼卫生工作涉及每一个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故加强区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机构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我区计生卫生和妇幼保健工作合并背景
1993年,浙江省卫生厅同意将“下城区妇幼保健站”改建为“下城区妇幼保健院”(浙卫〔1993〕469号),从那时起妇幼保健院(现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承担起了辖区内的妇幼保健任务。
2007年7月,根据《下城区卫生局关于要求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编制进行重新核定的请示》(下卫〔2007〕62号)中要求将区妇幼保健院在社区卫生服务体制调整中,作为挂牌单位的意见,区编委下发《关于核定区卫生局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编制的批复》(下编〔2007〕10号),明确:“设立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挂下城区妇幼保健院牌子”。
2015年1月26日区编委下发了《关于调整区卫生计生局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等事项的批复》下编[2015]3号文件,将“杭州市下城区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更名为“杭州市下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杭州市下城区妇幼保健院、杭州市下城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中心)”,并增挂“杭州市下城区妇幼保健院”牌子。同时,撤销“杭州市下城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挂的“下城区妇幼保健院”牌子。
二、我区计生卫生合并后现存在的问题
二孩形势下的新考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中共五中全会指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以此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众所周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敏感指标。因此,妇女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地位越来越显现。由于“二孩”政策的导向,越来越多的高危孕妇出现,不论对计生人员还是妇幼保健人员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计生人员要完善国免等检查的宣传和开展,妇幼保健人员同时必须做好孕妇保健、产后访视等工作,由此引发的新的生育潮也需要更多的保健人员跟进。
1、根据区政协调研我区各街道层面调研计生工作情况,其中街道计生站明确提到了以下实际问题:
(1)基层计生工作以宣传服务为主,相关计生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支撑,职能合并,但业务没有合并的,所以难以与卫生业务融合。全面二孩放开后,计生工作向优生优育转型,国免检查是重要环节,由于办理二孩登记的夫妇明显增加,要求孕前3-6个月的夫妇参加国免检查这一工作成为难点,孕前检查没有强制措施,只能靠计生专干的动员、上门宣传以及引导才能完成。离考核要求是85%有一定难度。计生专干员除了参加街道自己的培训外,参加区、市组织的培训几乎没有,对于妇幼保健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不具备妇幼保健院的挂牌资质。根据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和浙江省编委办于2015年3月23日发布的《关于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的实施意见》浙卫发[2015]26号文件精神,其中规定“市和县(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助产技术服务的可挂妇幼保健院牌子。同时,目前街道社区计生工作者负责的国免《早孕随访》、《妊娠结局追踪随访》等,这些服务内容都比较专业,街道社区计生工作无法承担此项工作,只能以宣传为主。
(3)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计生专干员对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至少要做国免、怀孕、孕中、出生四次随访,还要做新婚、落实措施随访等工作量很大,针对被随访者较专业的问题,计生专干员很难满足其要求,容易导致居民信任感下降,对“杭州市下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名义产生质疑。
2、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直承担了妇幼保健工作,现撤销增挂的“下城区妇幼保健院”牌子对于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极其不利:
(1)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1993年起承担区妇幼保健基本服务以及技术支持,已具备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周边为老城区,居民对于我中心比较信赖,突然的撤牌很多居民对此原因表示不解,有些孕妇开始质疑我中心所具备的资质而跑去大医院就诊,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
(2)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负责统计区域内相关生育指标,包括育龄妇女摸底图,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病死率等,这些都需要得到来自街道、各大医院等的数据协作完成,缺少了此招牌,增加了调取此类资料的难度,需要卫生局出面协调,因此降低了工作效率。
(3)辖区内的孕产妇日益增多,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探索出了新的思路来应对,但是撤牌所带来的问题接踵而来,我中心现在开展妇幼保健工作名不正、言不顺,工作的开展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以及政策支持,这严重打击了妇幼保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加了行医的风险性。
(4)编制问题。去年一整年我中心的孕产妇建卡人数为1200余人,而今年第一季度建卡人数即为2200余人,骤增的孕产妇对我中心妇幼保健工作来说是新的挑战,需要更多优秀的妇幼保健人员加入到其中来,以此提高我区妇幼保健的力量。同时,我中心现妇幼保健人员都是在完成妇幼保健门诊的情况下,额外完成妇幼保健的相关督查工作,工作量严重超负荷。区妇幼计生中心定编8人,为原计生站人员,职能重新定位以后,人员没有相应的增加及调整,原妇幼保健站全额编制不能并入,人员面临退休等情况,一旦退休编制就自动消失。人是科技创新的灵魂,没有编制供应,人员供给不足,无法保证妇幼计生工作的顺利进行,无法提高妇幼保健工作的质量,无法推动妇幼计生向高层次发展。
(5)财政补助问题。妇幼保健是关系到民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项目,需要投入财力、物力、人力以确保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目前长庆潮鸣一直承担着全区妇幼保健的技术指导及保健功能,为能更好得开展妇幼保健工作,需要投入较大的财力,确保能够推动妇幼保健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有了财力投入能够促使妇幼保健工作的创新,提高新生儿疾病的检出率,提高孕产妇的建卡率,提高自然哺乳率等。
三、意见和建议
1、适应新形势。妇幼健康是人类健康的基础,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环节。作为卫生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城市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项目》的试点城区,下城区妇幼健康管理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决策部署,自“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实施后,孕产妇总人数和高危产妇人数双增长并生,使得妇幼健康管理服务难度持续加大。基于现状,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应对新政对基层妇幼健康管理带来的新挑战,排摸问题,整合资源,在原有的“四网八环”的基础上,探索推进妇幼健康管理链式服务新路。
2、整合后的妇保院和服务中心各自功能定位。把下城区妇幼保健院牌子挂回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愿意继续承担起全区的妇幼保健以及技术指导工作,并与计生中心一起协作完成全区的计生卫生工作,完成新的转型和探索。转型后,计生中心专职做好计划生育相关工作,包括宣传组织各类计生活动、辖区内事务的处理、流动人口信息的核对和更新等。下城区卫生计生局妇幼保健科,统筹协调全区妇幼保健及计划生育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制定年度目标,负责日常检查,年终督察等职能。区妇幼保健院负责下城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妇幼保健业务指导考核、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厂矿企事业单位女工保健管理、妇幼保健健康教育、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听力筛查管理、预防孕产妇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孕产妇、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工作。受下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委托承担全区的免费婚检和免费孕检和妇幼卫生信息监测工作。
3、探索建立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长效机制:(1)探索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是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受下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委托承担辖区内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业务管理和技术支持。围产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出生缺陷预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费用由财政承担,逐步提高住院分娩补助经费标准。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经费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共经费和业务经费根据人员编制、经费标准、服务任务完成及考核情况,由政府预算全额安排,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相应提高保障标准。(2)探索完善机构建设机制。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基础上,根据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机构功能的需要,争取更大投入,重点改善业务用房、人员配备和装备条件,争取“十二五”期末建设完成婚检、孕检、妇幼保健、计生指导、婚姻登记一体的标准规范的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完善区、街、社区三级妇幼健康服务网络,全面提高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水平。加快推进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规范服务,提高效能,方便群众。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信息技术与服务、管理和日常监管有效融合。(3)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卫生技术人员是卫生机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卫生技术人员的严重短缺影响了基层妇幼保健服务的质量,这应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注重基层妇幼保健的发展。大多数机构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说明新形势下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科学扩大发展规模。制订妇幼健康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完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标准。强化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对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业务为主的人员职称晋升给予政策倾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打造学科带头人。同时,应根据我区50余万服务人口的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需求,结合区域卫生规划和承担的功能任务等合理配备人员。具体应至少包括原妇幼保健院(站)保健部的4名全额事业编制人员、婚检中心13名人员(2010年区政府婚检工作专题调研会确定婚检中心可招聘事业编制人员13名,因部分专业招聘困难,目前实际在岗9人)、原计生站工作人员(含8名全额事业编制人员及2名聘任人员)。考虑到整合后作为全区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中心,需新开展高危孕产妇门诊(含二胎门诊)、高危儿门诊、青春期保健与更年期保健门诊等业务,另需增加医务人员4-5名。管理人员3名(一正二副),后勤人员2名。(4)探索完善考核监管机制。将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管理,重点考核妇幼卫生、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以及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区卫生计生局对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工作考核评估。积极参与“全国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推动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快速发展,提高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是重大民生事业。《关于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的指导意见》国卫妇幼发〔2013〕44号,指出“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是妇女儿童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需要,是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需要,也是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需要。”针对我区情况妇幼保健机构有优质的医疗保健资源,技术实力雄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有完善的基层工作网络,擅长做群众工作;两者各有特点,各具优势。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合后充分利用强有力的计生政策、健全的服务网络和优良的医疗卫生资源及技术优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工作效率,对更好地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工作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利于加强妇幼卫生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有利于强化人群生命健康全过程管理,有利于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有利于实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目标要求和千年发展目标,有利于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我区妇幼保健工作一直走在全市前列,但随着工作的细化和要求的不断提升,我们越来越感到人员和资金的短缺,为了提高我区妇幼保健工作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建议区编办、区财政重视下城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建设,尽早落实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完善职能定位,保障全区妇女儿童的健康,共享品质幸福生活。
承办单位:区编委办
编 号:042
提案人:章前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加强我区挍园规划建设的建议
元月11日区政协组织委员开展了五届一次会议的会前视察活动,三塘单元54班九年一贯制学校(启正实验学校)也是这次视察活动重点。优质教育资源是区域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全区人民的强烈期盼。近年来,随着二孩政策颁布后带来的生育高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高峰以及全区新建楼盘集中交付带来的本地居民入学高峰,“三峰”叠加给我区现有的教育资源带来了严峻挑战,而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区的生均教育用地、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与其他城区相比均处在后位,全区南北两个片区的入学压力都很大。南部地区热门小学、幼儿园一生难求;北部地区因为发展晚,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加之北部地区近年外来务工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据统计,我区外来务工子女入学人数已经超过全区总数的40%),导致北部就近入学的矛盾更为突出,每年都需要通过“北生南调”来加以解决,南、北部的学生家长对此都颇有怨言。
为了真正推动全域中央商务区建设,扎实推进下城教育现代化实施,我建议:
1、要真正凝聚“教育优先发展”的共识,全区上下认清形势、形成合力,加大校园项目的规划建设;
2、要科学决策、加强规划,大力推进全区相关校园项目建设,近期特别是幼儿园建设,因为生育高峰首先带来冲击最大的是幼儿园,所以特别要加大幼儿园校园项目的建设,同时要加强我区北部地区学校建设的规划与设计,进一步补齐北部校园建设的短板,缓解北部地区日益紧张的入学矛盾;
3、要狠抓落实,加紧推进,区政府及职能部门要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不畏难、不推诿,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全力推动校园规划建设项目落地与建设;
4、要重视民办教育的规划与建设,面对群众对教育资源需求的多样化,教育局要适度增加民办学校数量,扩大民办学校的办学规模,区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利用社会资本、外围资本参与民办学校建设,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压力;
5、要抓好名校培育,提升品牌竞争力,要学习兄弟城区和其他教育发达地区名校打造经验,采取引进名校和培育相结合的方式,精心打磨,有效经营教育品牌,要总结经验,将下城原有的教育品牌精雕细琢,重点培育重点建设,实现下城教育“王者归来”。
承办单位:区教育局
编 号:053
提案人:章菱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加强北部地区卫生资源配置规划的建议
医疗是居民关注重要民生问题,近年来我区卫生事业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取得快速发展,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和肯定,在省市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由于各种原因,我区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着南北不均衡的现象,仅从社区卫生服务站来看,现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站35家,位于香积寺路以北的仅5个,其中的华中站还是为人才公寓配套设置的,地理位置偏僻难以满足周边居民需求。随着我区北部地区改造地快速推进,辖区的居民人数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也必将有成规模的商业办公楼宇企业进驻,因此在城中村改造时提前对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是满足该区域改造后入住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推进健康服务进楼宇企业也可以成为我区吸引企业进驻的有利条件,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区十三五期间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就如何提前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1、按照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在城中村改造时,提前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按照省市区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精神,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由政府提供,现我区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产权属于街道的由街道无偿提供,产权不属于街道的由街道安排房租预算。如果能在楼盘配套时预留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既能满足居民需求,又能节约财政资金。根据国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指导意见,建议至少每万人及步行15分钟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站点用房应满足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卫生学标准和面积要求。
2、提前储备医疗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根据该区域改造服务人口数量,至少按照现有每万人16人,流动人口减半的标准,对我区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进行动态调整。
3、为推进我区健康服务业发展,可以在北部地方预留部分医疗用地用于引进高端医疗卫生资源。
承办单位:区卫计局
编 号:073
提案人:陈曦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健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打造健康特色强区的建议
为实现区委区政府提出的保基本、惠民生为目标,向居家养老、分级诊疗、分层医疗的跨越发展,依托一个覆盖全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联通省市、功能强大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完善全科医生培训体系及签约制,打造一个以健康医疗为特色的卫生强区,已成为我区卫生工作的一个重大民生任务。
一、我区卫生现状
我区注册医疗机构225家,其中共有三级以上医院2家,省、市级专科医院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7家,企事业单位卫生所17家,社会办医实有床位2587张,服务人口包括常住人口404551人,流动人口256901人。
二、我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我区卫生信息化现状主要是依托杭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提供三方面的重要功能。一是提供包含通用数据交换的基础服务功能。二是提供健康档案业务数据服务功能。三是提供包括区域健康体检、居民健康互动平台、绩效评估、卫生监督、综合管理等在内的平台应用服务功能。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辖站点初步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和检验系统(LIS)、B超系统。卫生行政机构网站主要使用上级部门下发的应用软件,暂时都不具备接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条件。根据杭州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我区各区属医疗卫生单位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100M光纤接入,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是10M光纤接入。区属医疗卫生单位的硬件设备只能满足目前系统的运行,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备的配置比较弱。
(二)我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卫生信息化组织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工作历来是一把手工程,虽然现在全区上下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已有了统一的认识,但尚未成立一个能统筹全局的高效精干的组织机构,不能对全区卫生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形成一个合力。
2、缺乏一个科学的顶层设计,信息标准化工作薄弱,孤岛现象严重。各医疗机构目前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主设计建设,区级行政部门尚未制定统一的信息交换标准,医疗机构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交换,无法共享资源,形成一个一个的信息孤岛,信息化的优势不能体现。
3、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之间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信息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分级服务、双向转诊,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三、下城区域卫生信息及教育平台的基本设想
(一)通过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整合利用各级医疗卫生资源。
1、搭建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以电子病历系统和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网,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业务数据源头采集、监测数据自动生成,确保数据的客观真实。通过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将各医疗卫生机构的孤岛信息收集起来,让医疗卫生体系的各方共享这些数据,使其发挥更大效益,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环境。
2、建立分级诊疗、预约、急诊联动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患者就诊最便捷的选择,让社区医生为居民当参谋,提供预约诊疗、双向转诊等服务。利用区域内的三级医院,如浙江省人民医院与文晖、朝晖、东新等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形成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机制,最终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急诊联动的就医格局。建立预约挂号平台,居民可以通过现场、网络、电话、数字电视等各种方式进行预约挂号。
3、建立区域临检中心和影像会诊平台。依托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医疗资源,建立区域临检中心和影像会诊平台,满足辖区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一站式”检验服务,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专家可以实时、在线的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者站点的病人进行远程诊断,解决社区服务中心和站点资源不够的瓶颈,为病人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4、建立区域内的全科医生培训平台。如依托辖区内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优质师资资源,建立和健全辖区内全科师资培训计划及域内全科医生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浙江省人民医院的继续教育项目对辖区内的注册医生实行全面开放。
5、建立区域内健康普及平台。依托辖区内的医疗资源,通过网络及数字电视手段,建立健全区域内健康教育服务平台,提高辖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及疾病的防范意识,最终提高辖区居民的健康水平及平均寿命。
(二)搭建一体化健康服务模式
1、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一站式基础健康服务。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防治一体、全程连续的分层健康管理服务。居民在家门口的医疗卫生机构就能完成就医,包括预约浙江省人民医院或其它医院甚至海外的医疗资源、院间转诊、疑难杂症的会诊、对行动不便病人的远程阅片和诊断。真正向政府保基础、其他由个人—社会共同承担的分层医疗方向发展。抢抓“后峰会、前亚运”的重大机会,打造下城的国际化健康医疗服务金名片。
2、建立由机构护理、社区护理、居家护理等多种形式组成居家养老的老年护理服务体系及其他心理干预、家政服务等一系列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以北景园老年公寓为模版,联合已有的76家老年服务中心和41家老年食堂,建立覆盖85岁以上、失独家庭、困难残疾等老年群体的全覆盖,为辖区老年群体开展“一键通”医疗救助、家政等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为老年群体提供居家签约服务。
3、建立跨区域疫苗接种以及接种信息共享,实现辖区0-6岁儿童可以在任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预防接种,并能实时获取儿童的接种信息。通过短信服务平台还能对需要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进行实时提醒。
4、建立自我健康管理模式,模拟亚马逊线下实体店购物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自助健康管理小屋,社区居民可免费在小屋进行自助的基础体检,检测血压、血糖、骨密度等常见健康指标,实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自助检查的结果将自动存贮在居民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内,居民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和手机,随时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信息,并在线与专家进行互动。
(三)建立透明、有效地监管体系深化信息化应用,建立涵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医疗资源整合等业务应用功能和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服务监管、药品供应管理、临床用药监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等管理应用功能的信息化平台,为各项新机制的运行和管理措施的落实提供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强化数据管理、数据应用和数据挖掘,促进卫生管理决策的数据化、精细化、科学化。
(四)打造“智慧下城、健康医疗”利用云技术、4G技术、穿戴设备等,开展移动护理、移动查房、移动输液、上门随访等移动业务。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减少医护人员的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将我区建设成为一个以健康医疗为特色的卫生强区。
承办单位:区卫计局
编 号:125
提案人:曾婷、贾宇慧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建议
目前,下城区共有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19个,非遗传人13人,2016年武林街道建成了全省首个非遗主题馆,建立了街道级非遗保护名录,此举得到了省市专家的充分肯定。据悉我区还将在区图书馆内建立“江南市井间”的区级非遗馆。可以说,通过项目提升、互动展示和修建非遗馆等系列举措,我区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已取得良好成效。2015年,国家级非遗项目十竹斋木刻水印教学点“落户”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可以说,我区在非遗进校园方面,已有实践尝试,有一定基础。
有专家认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出路在于唤醒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在我区现有良好基础上,加快推进非遗进校园,既有可行性又有着现实意义。目前,我区非遗传承在校园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宣传力度待加强。我区的非物质遗产有多少项目,具体内容都是什么,许多居民都不了解,学校师生更是知之甚少。
2、整合力度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如何走进校园,和学校的德育建设平台、社会大课堂、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这些方面的整合力度不够。
3、全局统筹规划较少。非遗作为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领学校的文化建设,在全区层面缺少全面设计、整体规划的意识。
4、缺少相关师资,教师和非遗大师之间缺少学习、交流、沟通的渠道,学校苦于找不到资源。
因此,建议:
1、进一步挖掘我区非遗资源,形成全区非遗名录。在现有基础上,在各街道、社区和有关单位进一步挖掘、寻找、汇集我区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加快整理步子,形成全区非遗名录,建立非遗传承人才库。
2、加强宣传与协调。利用多种渠道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制定非遗进校园规划,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举办非遗推介会、邀请学校负责老师参加体验日活动、体验活动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加大向中小学校宣传的力度,不断提高非遗在师生、家长中的知晓度,让学生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从而产生学习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动力。
3、区相关部门要设立非遗进校园传承基金或专项经费。鼓励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在条件成熟的学校开展教学合作项目,与学校课程、社会大课堂活动等进行整合,初步形成区级课程、校本课程。
4、教育部门要结合学校实际,有选择性地鼓励非遗项目进入校园,制定非遗进校园的规划,使之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5、定向培养师资。如果有条件,相关部门可组织学校教师进行非遗知识的培训,学校根据办学条件与办学特点,选派相关教师向非遗项目传承人拜师学艺。
承办单位:区文广新局、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