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门户网站政协专栏

您的位置: 首页>重要提案摘报

下城区政协重要提案摘报2018年第三期

发布时间:2018-04-02   来源:

下城区政协重要提案摘报

 第三期

 下城区政协提案委员会编                201842

【说明】下城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期间,区政协委员、各参加单位、各界别、各专门委员会和街道委员活动小组,积极运用提案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以提案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共126件,经审查立案122件。为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对政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提案办理进入高层运作,更好地发挥提案作用,由提案委员会精选部分提案,编成《重要提案摘报》,直接报送区委、区政府、区政协领导阅示。本期摘编了《关于下城公共急救体系建设走国际化的建议》等5件教文卫体类提案。

下城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重要提案摘报

 号:020

提案人:吴建明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下城公共急救体系建设走国际化的建议

2016G20峰会、2017年全国学生运会、杭州国际马拉松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以及2022运会等都在杭州行,这为杭州全面推城市国化奠定了基。同,也为进一步完善下城区城市功能、提高下城区国化管理水平,提升下城区应对和妥善置各事件的能力提供了契机,其中包括突脏骤停等急危重症病人的公众急救体系的建

据世界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1750万人死于心病,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0%,已成健康的第一。因此加公众急救体系的建设对降低突事件和灾难发残率,提高生存量能起到重要作用,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公民的急救水平、急救知的普及率已衡量城市生活水准和社会展水平的志。

一、国内外公众急救体系的

(一)急救知普及率我国急救培起步晚,目前全国公众急救知的普及率仍不足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去甚

(二)公众急救培训的相关政策法规。德国、意大利、瑞士等达国家的相关急救法除了特殊人群提出了明确培要求外,也普通公众提出了要求。国内之前的相关法律法主要特殊人群的急救要求提出了相关定。但普通公众的相关急救法律法仍然缺乏,近两年深圳、海南、杭州、北京、上海等地区已逐步出台或划出台涉及公众急救的地方性法些法了国内公民救助行立法的空白,但其中只有杭州公众急救提出明确要求。

(三)志愿者培训。志愿者参与院前急救工作是全民急救意的体,国外很多急救工作都是由接受一定培的志愿者来承担的,如澳大利、美国、加拿大等。与国外相比,志愿者培是我国最薄弱的环节。尤其是社会救援人的素参差不专业员绝对数量的不足、社会急救援体制的不完善,成我国公众急救体系的内

(四)自动体外除颤器仪(AED)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被非专业使用的较为有效的用于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该设备在国外特达国家已普遍配置在公共所。目前全国AED配置不到1500台,而且在部分机站和极少数的奥运体育场馆。但由于缺乏公众使用设备操作的培和引,致使在需要使用未能发挥其功效。影响心脏骤救成功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一依靠专业急救机构、缺少公众急救意和知的培养,致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救助的缺失是至关重要的原因,也是当前我所面的最大挑和需直面的课题,因此我可以借国外的有益经验极完善下城区的国化公众急救体系。

二、完善下城区公众急救体系的建

《杭州市院前医急救管理条例》已于201511日起施行。条例的制定和施体了政府民的本和政府公共服的理念。条例有效施,尽快提高下城区国化院前医急救服水平和能力,特运会等大型国脏骤停等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有效救治,保障公民和客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一步完善下城区国化急救医体系、提高急救量和效率、建立互网公众急救网提出建如下:

(一)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加下城区急救志愿者伍建转变单一依靠专业机构和人员进急救治的念,发挥社会和公众的力量,整体提升下城区急救医水平。80%需要急救治的急危重症病人是在家庭、公共所或野外的状,提升救治成功率,弥补专业救治人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现场的不足,除加强专业救治伍建外,下城区政府要加急救志愿者伍建,充分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的力量参与院前急救,大院前急救施主体范,整体提升下城区急救水平,提高急危重症病人的救治成功率。同下城区将社会公益组织、急救志愿者伍的经费列入下城区年度算,加大彩票公益金社会公益组织、急救志愿者伍的支持力度,大政府购买的范模,将适合购买的公益服务纳入政府购买

(二)完善下城区院前急救培训体系建设。根据《杭州市院前医急救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定,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培训规划,并工作督管理。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体、中小学校以及特殊群体组织参加十字会、急救中心的急救培。但在实际执程中,相关的培督情况不尽人如意。因此建订规一的急救培流程和模式, 对红十字会、120急救中心、医院急科等机构予相应职责, 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 使下城区普及培工作范有序、长远发展。注重师资队伍建,不断提高培水平,确保培训证书的含金量,使其成际认可的资质之一。同急救培的落督工作,可以合下城区工商、教育等部,制定适当的配套政策措施,从而使下城区急救普及培工作步入良性循

(三)在必要的场所适当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提高救治成功率。有研究表明,每延颤时间1,复的成功率将下降7~10%,在心脏骤1内行,患者存活率可达90%,超12钟则仅2~5%。在杭州,AED配置尚属起步段,山机航站楼、地部分站点、市民中心、灵寺等配置了15AED,数量非常有限且使用率不高。建下城区政府加大政投入推AED合理配置和使用技的普及,把AED用推向院外、院前,公众在关键时刻能用、会用。

(四)利用互联网+,建立下城区互联网急救网络。目前市面上已了一些急救APP件,可以实现患者、志愿者以及AED实时定位,这类软件可以在第一时间联系到最近的志愿者,并及赶到现场加以施救。但件苦于金短缺等原因,无法大范推广,实际使用率和普及率相当低。建下城区政府加大+急救的支持,充分利用社会及公益渠道,布相关急救源,构建急救健康经济。比如可以和支付宝、微信等普及率、使用率高的社会件合作,也可以和公益组织合作,作浙江重要的急救援公益组织——公羊会,目前已有自己的平安云智能定位公益救助平台,将急救源信息与件及公益平台接,充分利用互+的作用,急救源迅速播和有效利用,实现公共急救、120、社区互救、家庭自救全接。从而解决下城区院前急救的难题,提升下城区的国影响和国形象。

(五)加强公共宣传,普遍增强公众主动参与急救意识。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等媒体广泛开展宣,普及急救知和基本技能,增公众主参与急救意。特是在道路堵、偏地区、突事件等特殊情况下,公众采取必要措施配合急救,促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急救事健康展。

下城,必是国化的下城,急救病人的真正需求不是先设备和高超的技,而是6的黄金响应时间。美下城,也一定是国化的下城,公众急救体系的良性运作是下城区生活水准和社会展水平的国志。

承办单位:区红十字会

 

 号:080

提案人:阮虹萍、焦力、曾婷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加强城中村改造过程中

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2017年,下城区草庵、长木、沈家三村连片改造工作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提前半年完成了3村整村拆除的骄人成绩,2018年石桥地区城中村连片改造也已经吹响了总号令,我区剩余4个城中村整村拆除改造工作全面展开。区委十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高起点高标准推进武林新城规划建设,下城区的城市建设面临着千年一遇的发展契机,下城区历史积淀厚重、历史文化资源蕴藏丰富,如果能够在城中村改造中考虑到城中村历史文化的保护,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升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需要用纵向的历史视角和横向的发展眼光,来进行思考、规划和建设。

就目前城中村改造工作来看,从拆迁、规划到开工建设,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城中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一个城中村的改造完成,就意味着一段历史和一个传统文化符号的消亡,和原来的城中村完全割断了联系。城市不见了原有的特色和个性,那些岳帅里、中诸葛路、珠埠里等有生动活泼、充满人文价值、历史文化底蕴的城中村地名,只留下一个个空洞的名称,村史、村志和别致的村名所蕴含的故事和历史也将逐渐随着环境改造和时间的推移慢慢被人们淡忘,承载其上的文化印记应该如何保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如何保护其历史文化,建议如下:

第一,城中村改造工作要有历史文化保护意识,做到有目的的保护,有特色的建设。开展城中村历史文化风貌专项调查摸底,对城中村改造范围内已经确认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以及古树名木进行认真梳理和排查,对其他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或历史建筑但具有一定保护和利用价值的传统建筑物、构筑物,以及未列入保护的古树名木进行调查和评估,并分类建立名册,做到不遗不漏。

第二、城中村改造新建项目要对原城中村文化历史有所体现。对于城中村原址上新建的城市公交站点、街巷、社区、建筑物等的命名应鼓励优先使用能体现原城中村历史文化的名称,可以鼓励和支持开发商,在新建项目的规划、建设中,尽量体现原村庄的历史、传统文化。例如,距离武林广场仅3公里的原长木村, 2.2平方公里的区域被分作9“,分别是颜家里、岳帅里、王马里、德胜里、灵德里、杨家里、长木里、珠埠里、再行里。,最早起于春秋战国,一般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长木九单从地名上就泛着岁月的印迹,这些历史印记也应尽力保留。

第三、保护保留一些原城中村的标志性建筑。对于能体现该村历史文化、能发挥该村视觉识别作用的庙宇、宗祠、门楼、牌坊等建筑可以考虑适当保留或迁建于原址上新建的公园等处。

第四、数百年历史的石桥地区,要保留和开发它的农耕文化和蚕商文化,当年石桥农民盛产桑作物和毛竹作物,更值一提的是桃花巷上塘河两边的桃花远比现在西湖边的桃花开的茂盛,由此,我们在不影响武林新城的整体规划下,通过新建公园绿化的设计,在树种上有意的采用桑树、毛竹和桃花,在这些作物处选一适当地方设立蚕宝宝等养殖基地,作为青少年学生的活动基地和第二课堂,用树碑或石碑等形式来记载和传播该村的文化,从而得以石桥历史文化的传承。

第五、收集记录历史文化,建立老城中村历史陈列馆。可以以影像资料、实物资料、旧门牌号、微雕、沙盘模型等反映村庄变迁等记忆该村历史,用于展示城中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留一份城中村的鲜活记忆。通过挖掘城中村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书写记录各具特色的城中村故事,延续城中村的独有文化和乡愁记忆。通过收集能够体现城中村传统特色的生活用品、生产用具等实物,艺术化地展示城中村的历史文化和个性特征。

承办单位:区城投集团

 

 号:095

提案人:雷贤君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培育上塘河杭州水上马拉松品牌赛事

打造美好下城的金名片的建议

 

一、培育杭州水上马拉松品牌赛事的四大意义

一是能为主办地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品牌赛事是体育文化产业的核心业态,也是产业中最有影响力、带动作用最强的。在互联网+时代,举办体育品牌赛事,通过媒体的巨大传播效应,可大大提高举办地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二是能在水清起来的基础上让水再动起来。五水共治使上塘河水变清,如果在河上开展皮划艇、龙舟赛,不但能宣传下城治水成果,更能让群众享受环境美化和运动的快乐。三是与杭州国际马拉松形成双马聚合效应。绍兴自2003年在环城河举办首届皮划艇马拉松比赛以来,经过打造,2017年升格为皮划艇马拉松世界杯赛,吸引了24个国家500多名选手参赛,成为业界顶级赛事之一,并与绍兴国际马拉松形成双马效应,促进了旅游发展和经济转型。如果我区能举办杭州水上马拉松比赛,将与杭州国际马拉松珠联璧合,形成双马聚合效应,可推动下城的转型发展。四是通过水上运动全域化,打造东方威尼斯我区河道众多,多与上塘河相通,沿岸集聚有城北体育公园、亚运电竞馆等体育设施,以及杭州新天地、中大银泰城等购物休闲场所。通过水上运动,以上塘河为链,以杭州新天地、智创产业园等为珠,串珠成链,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使人们不仅能看到下城的过去和今天的市井生活,更能亲身触摸杭州之心,城市之眼的活力与创意的未来。

二、培育上塘河杭州水上马拉松品牌赛事的三大有利条件

一是作为杭州的第一条人工运河,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塘河在下城有15公里,它最早由秦始皇开凿,也是秦始皇南播中原文化的巡视路线。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又进行了拓宽。直到元末,仍是大运河进入杭州的唯一通道。马可·波罗到杭州,也由上塘河进城。河如画,桥似虹。上塘河在我区遗留有建于唐代(875年)的衣锦桥,建于清乾隆年(即1770年)的欢喜永宁桥,虽历尽沧桑,仍风韵犹存。二是河道条件优越,受外在制约较少。上塘河从城北体育公园到永丰公园,河道笔直,长达5公里,宽40米,深2-3米,能保证30条皮划艇或8艘龙舟同时出发。每天河上只有4班水上巴士航行,如举办比赛,与大运河相比,受航运等外在制约因素较少,是主城区稀缺的水上运动场地资源。三是岸边安全设施相对齐备,赛事宣传成本较低且效果好。现上塘河东新一侧的河道安全扶栏齐全,为观众的安全防护提供了便利,基本不需要另设临时安全防护栏。东新河段景观带宽多在15米左右,已是市民日常运动休闲之地。如举办杭州水上马拉松,依托旅游名城杭州中心等有利条件,定会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观赛。这既可降低宣传成本,又可通过自媒体的传播,形成巨大宣传效应。

三、培育杭州水上马拉松品牌赛事的三点建议

一是抓住城中村拆迁改造的机遇,做好相关软硬件准备。现代城市竞争的核心是高端人才的竞争,他们讲究生活品质,对人文环境、运动休闲场所配置等要求高。下城区除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外,还拥有丰富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如能抓住城中村拆迁的机遇,在城北体育公园、亚运电竞馆等沿岸规划建设亲水平台或码头,对沿岸古文化遗址进行修复,作为开展水上运动的场地,通过比赛,可吸引高端人才对下城的关注。二是通过外引内联,打造全域水上文化体育旅游产业长廊。我区可结合北部地区的产业布局,通过政府引导,部门联动,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合作共赢的方式,引进杭州市船艇运动协会落户下城,吸引一批懂水上运动、会市场运作、擅市场营销的专业体育俱乐部或相关企业参与,通过市场化运作推广,共同培育上塘河杭州水上马拉松品牌,以水为媒,以河为链,以史为魂,赛事搭台,经济唱戏,打造下城全域水上文化体育旅游产业长廊。三是通过举办各类比赛,做好宣传营销武林新城的大文章。上塘河优越的自然条件,除了举办2公里、5公里等级别的皮划艇、龙舟水上马拉松比赛外,可依托属地高校浙江工业大学,借鉴每年牛津、剑桥大学泰晤士河划船比赛案例,举办浙大、清华等名校参加的对抗赛。

知名度也是生产力。通过杭州水上马拉松等赛事的举办和宣传,依托杭州世界互联网之都等巨大溢出效应,不断扩大杭州水上马拉松知名度,将武林新城进行全方位的展示推介。

承办单位:区文广新局

 

 号:103

提案人:罗国良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探索多元合作办学模式

加快下城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议

 

多元合作办学是由政府、学校、社会等多方组织共同参与,政策、人才、资本等多方资源共同协调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是深入贯彻教育现代化实施意见、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有效落实形式,这将有效助力教育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满足居民日益提升的受教育需求。

一、下城区多元化办学发展趋势

1、国际化办学趋势。国际化办学指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文化及人才交流、教学内容及方法共享等方式,融合国际化的教育资源,以此提升下城区校(园)的国际化教育水平及品牌价值。现阶段,我国的政治、经济与教育等领域均在快速发展,在经济文化国际化的影响下,教育国际化也愈发得到关注。

2、现代化办学是下城区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浙江省政府先后印发了《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评估操作标准》等多份文件,强调将教育现代化作为全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浙江省作为电子化、信息化的发展前沿地区,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具有更显著的技术优势,为现代化办学提供硬件支持。

3、集团化办学是资源优化利用的有效形式。我省集团化办学已有十余年的成功经验,以职业教育领域为例,全省共有29家职业教育集团或紧密型校企合作联盟,职业教育与社会、行业企业建立了广泛而充分的合作关系,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普通义务教育方面,以杭州求是教育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集团化办学案例,为优质基础教育均衡化、平民化打造了浙江的金名片

二、下城区多元化办学现状

2016年,下城区委正式出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其中特别强调扩大推进教育开放,形成与全域中央商务区相适应的教育开放新局面,确立2017年率先成为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区的近期发展目标。

1、多元化平台资源搭建。国际教育武林汇教论坛是下城区着力打造的一个教育品牌,该论坛结合系列国际会议,以国际先进教育理念促推区域教育教学改革,进而推动下城区教育国际化纵深推进。此外,有效发挥海外研修基地作用提升队伍素养,将理论研修和实地考察当地知名中小学相结合,推动国际互动常态化。

2、教育人才资源大力投入。下城区遵循早摸底、早部署、稳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政策导向,落实推优评先、职称评聘、津贴保障等机制,激发内驱,引导教师参与交流。一是开展教师培训,不断打造具有下城特色的师训体系。二是落实激励政策,形成外引激活+梯度培养+先进示范的人才队伍链式管理模式。三是加强工会建设,关注教师获得感与幸福感提升,激发教师教书育人活力。

3、集团化办学模式较为成熟。通过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名校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推动了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的快速扩充,促进了优质教育的均衡化、平民化、普及化,初步走出了一条破解上好学难问题的成功之路。

三、下城区多元化办学模式发展建议

1、加强政府政策规划引导,落实多元化办学政策保障。要会同有关企事业单位,制定一些具有引导性的多元化办学发展规划或建议方案;在教育人才流动方面,可以实行灵活的机制,如采用桐庐、建德、淳安共建教育集团的模式,分别从本地的教师编制中一次性划转部分事业编制至杭州市本级,专项用于合作办学、师资互派。同时,为需要贷款的初创型多元合作教育集团提供优惠政策。

2、强化组织合作,优化资源布局。建议强化教育区域合作,与北京海淀区构建南北教育战略合作关系,充分盘活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加强杭州市其他城区与下城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共援,达到品牌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目的。在集团化办学方面,以启正教育集团为样本,探索集团化办学创新点,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3、突出优秀教育人才培养,提升办学软实力。在优秀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加大财政投入,优化人才评价、激励形式,充分发挥教师海外培训平台作用,提升优秀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并通过内部宣贯、交流高效利用培训成果。进一步采用专家诊断、校(园)长交流机制,提升校(园)长管理水平与教育理念层次提升。打造教研基地,加强教育集团间的互动与合作,提升办学软实力。

4、发挥教育平台资源作用,提升品牌价值。进一步发挥现有合作平台力量,通过2017模联中国杭州国际峰会、武林汇教等平台,提升国际教育品牌。拓展更多平台资源,主动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加强人才培养、教育科研、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合作。

承办单位:区教育局

 

  号:126

提案人:王连邦、陈曦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浙工大、浙人医合作

打造全新区域医药健康产业链的建议

浙江工业大学主校区(朝晖校区)虽然位于下城区,但是由于下城区产业结构和浙工大学科背景方面的差异等原因,浙工大与下城区的合作不是非常紧密,反而浙工大与西湖区准备成立工创小镇,与余杭区成立智能制造产业园,与全省各地建立了众多的地方研究院,作为浙工大成果转化基地和地方产业转型的支撑,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浙工大朝晖校区占地约600亩,有师生约15000人,其中院士3名,各类人才荟萃,主要学院和研究院包括化学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学院、海洋学院、环境学院和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等浙工大最核心的学院和研究机构都在朝晖校区。一年的研发经费约4.0亿。浙工大正在建设德清校区,校园1000亩,规划入驻10000名教师和学生。预计于2019年秋季(最迟2020年中旬)朝晖校区的所有学院和研究机构将搬迁至德清。朝晖校区将重新定位,将大化类基础教育、绿色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层次引进人才、高端培训(继续教育)、创业创新等植入主校区。这将对下城区的人才建设、科学研究、创业创新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此,本人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区政府加强与浙工大的联系,充分了解浙工大搬迁的进程,评估搬迁对下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科技人才、科学研究、创业创新等,提前做好预案。

2、区政府助推,浙工大和浙人医强强联合创建医学和生命科学院,顺应政府医改方向,进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与浙工大原有的高端医药研究相结合,研制新药,打造人才培养、医药研究与成果转化、大健康产业一体的产业链。培育新的特色学科和新兴产业作为下城区今后大健康产业的支撑。

3、利用浙工大搬迁后腾出的空间,鼓励浙工大教师和学生创业创新,为下城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发展动力。

总之,教育为国之根本,强国先强教育,省政府已经制定的建设高教强省的规划,杭州市政府更愿意建设好区域内的一流大学,下城区政府可以走一条有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之路,或许浙工大朝晖校区的重新定位会是下城区、浙工大、浙人医发展的一个新契机。

承办单位:区发改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