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城区门户网站政协专栏

您的位置: 首页>重要提案摘报

下城区政协重要提案摘报2018年第四期

发布时间:2018-04-09   来源:

 

下城区政协重要提案摘报

 第四期

 下城区政协提案委员会编                      201849

【说明】下城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期间,区政协委员、各参加单位、各界别、各专门委员会和街道委员活动小组,积极运用提案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以提案形式提出的意见、建议共126件,经审查立案122件。为进一步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对政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促进提案办理进入高层运作,更好地发挥提案作用,由提案委员会精选部分提案,编成《重要提案摘报》,直接报送区委、区政府、区政协领导阅示。本期摘编了《关于发挥金名片公羊会影响力的建议》等5件民主法制与社会保障类提案。

下城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重要提案摘报

 号:017

提案人:吴建明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发挥金名片公羊会影响力的建议

创立于2003年的公羊会目前已是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益社会组织,公羊会全球总会设立于下城区,下属主要公益组织公羊队、公益大学等总部均位于下城区。秉公益之心,行羊之善,会天下益士,这是公羊会的宗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益足迹遍布全球,涉及助老、助残、助学和赈灾救援等各个公益领域。截至目前,公羊会已拥有注册会员5000多名,主要由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各行业领军人物及进步人士组成, 目前拥有北京、上海、陕西等7个国内分会,12个公益中心和56家已建及筹建公益大学,在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等地设有6个海外分会。

公羊会从杭州走进了全国,走向了全世界,点燃了不同民族、不同国界人类的感恩心、公益心,一步步走向一条国际化非政府组织之路,已经成为中国公益组织发展的成功典范。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在公羊会调研时曾说:杭州有两张金名片,一张是经济领域的阿里巴巴,另一张是精神文明领域的公益组织公羊会!但是公羊会作为一个公益组织,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目前公益组织共同面临的困境,具体来讲:

1、资金问题。公益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资金的问题。资金的短缺,成为公益组织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方面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人民普遍不富裕。在储蓄防变的现实考虑和提升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生活需求下,大多数公民不愿向公益组织捐赠。另一方面公众对公益组织缺乏合理性的认识以及对其社会作用缺少充分的了解,导致社会公众对公益组织认同度低,使得开展的活动得不到社会回应。从而就减少了民众对其的资金捐赠。

2、人员问题。公益组织活动开展的人员大多从社会上直接招募,没有进行长期有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造成公益组织的人员整体上专业化素质不高。公益行业从业者的整体能力与行业发展不相匹配、人才流动及流失严重等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公益组织的专业化、科学化发展,也阻碍了我国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下城区作为公羊会的主战场,区政府即要充分发挥这张金名片的影响力,也更需要区政府给予公羊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凝聚各方资源形成公益事业发展的合力。

1、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与慈善资源信息对接机制。积极发挥社会慈善公益资源在政府救助中的互补作用。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让社会公益力量充分参与的现代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立和完善救助对象需求与公益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之间的衔接机制,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机结合、互联互补。

2、积极搭建公益事业合作平台。区政府要促进公益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的深度融合,在政策上加强衔接,形成梯度;在机制上加强互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进入公益领域,加强公益活动的人文关怀。加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的跨界合作,推动公益资源对接和有效配置。

3、落实保障措施。区政府要将发展公益事业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并加强队伍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区民政部门要认真履行促进公益事业发展的职能,完善指导、服务、协调和监管机制,及时解决公益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社会公益,有力促进事业发展。

4、加强人才培养。区政府要积极提高从业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支持高等院校、公益组织等开展公益事业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举办研讨会、宣传优秀典型等,加强职业培训和岗位培训,合理确定公益行业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水平。要充分发挥社工和志愿者的积极作用,努力打造一支专职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相结合的素质良好的公益人才队伍。

5、强化政策宣传。区政府要结合实际,多渠道、多形式地做好宣传工作,积极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新闻媒体,采取专题讲座、研讨座谈、论文征集、制作宣传手册等形式,向有关单位、社会组织和公众进行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公益事业的良好氛围。

承办单位:区民政局

 

 号:032

提案人:蒋天武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进一步统筹下城区医养护服务资源的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目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诊疗的重心逐步下移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在国家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中的“网底”职能日益凸显。为进一步满足居民的医疗、养老、护理服务需求,201410月,杭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试点。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部门资源,以医疗护理康复进家庭为基础,拓展日托及机构养老健康服务内涵,根据居民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提供可及、连续、综合有效、个性化的医疗、养老、护理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新模式。签约服务对象为具有杭州市户籍的参保居民,试点阶段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为重点。签约服务内容包括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医疗和双向转诊服务、家庭病床服务和远程健康监测管理服务以及健康评估服务。这一过程中日托及机构养老健康服务内涵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目前,辖区内有也不乏民营养老机构。但是相对公立医院而言,民营医院相对医护力量薄弱,资质较高的专家和护士不愿离开公立医院,使得民营医院医疗技术缺乏技术支持;同时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交流甚少,导致技术提升缓慢。好的专家和有经验的护士跳不出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之间医护不流通。除此之外,国家政策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但是事实上公立医院没有放开,护士没有相关政策可以多点执业,民营医院无法引进有经验的护士提升护理服务质量。除此之外,民营养老机构无法实现双向转诊,当患者有病情变化时,无法立即得到公立医院的有力支持。而且,民营养老机构缺乏政府支持。患者信任感及了解程度均不足,需要将大量资金花费在宣传上,必然导致民营资金的浪费。同时,部分民营养老机构对医保资金不合理应用时有发生,不仅降低了患者对民营医院的信任感,也损坏了民营医院的名声。

下城区民营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机构名称

地址

床位

医保情况

定位

特色

杭州博养医院

下城区德胜中路369

399

省市医保

医疗、康复、临终关怀

压疮治疗中心

杭州慈养老年医院

下城区永华街57

450

市医保

以医疗护理和护老、养老医养结合为特色

 

杭州求是医院

下城区沈家路108

100

省市医保、省市老干部医保及市子女统筹

大专科小综合为优势特色,医养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创面修复理念和后ICU生命支持

杭州养和医院

石祥东路1399

400

省、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医疗、护理、康复和老年临终关怀

 

杭州中卫中医(肿瘤)医院

下城区杭玻街686

170

省、市医保定点新农合合作医疗机构

以中医中药治疗为核心,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为目的的理念,

五位一体肿瘤康复疗法

杭州怡康护理院

下城区华中南路6721

100

 

医养护三体合一

 

明州康复医院

下城区永华街117

450

 

医院集康复治疗、预防保健于一体

 

 

二、存在问题

1)养老问题供需失衡。2017年医养护一体化签约100827人,占户籍人口数24.84%, 其中重点人群签约率65%。为满足更多老年人、慢性病人的就诊需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加大住院病房建设,但是仍难以满足日益增大的需求。“一床难求”的现象屡见不鲜。同时,杭州市已涌现出了大量养老机构,其中不乏养老院、福利中心、私立医院等,但有些养老院或相关医疗机构往往收费较高,仅仅满足了部分人的需要。有调查研究指出,目前希望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占所有老年人口的11.91%,以此来推算:杭州市五城区31万余老年人,将有37162人希望入住养老机构,并且表示将来生活不能自理时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比例高达42.38%,而目前五城区福利床位数远远不能满足,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同时,中国人由于养老尽孝观念的影响以及老年人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老年人还是选择社区居家养老。尽管通过拓展医养机构服务功能或建设大型养老社区能够解决部分老年人的医疗照护问题,但对于绝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仍然难以企及。老年人的养老金无法与昂贵的养老机构费用比拟。西方式的集养老护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培训教育、娱乐休闲等于一体的大型养老养生社区只能满足部分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难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规模巨大的老年人口的养老护理问题。

2)政府间壁垒制约。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工程的顺利开展,涉及到民政、卫生、社保等多部门。医院老年病床缺少民政机构的养老床位补贴,医养支付的医保支付政策尚无明确界定等问题,使“医养护一体化”资源难以很快融合。同时,民政、卫生、社保等部门各有其职责分工与政绩导向,互不相属,很难开展统一行动。目前与社区养老照护有直接联系的机构和组织不少,如敬老院、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社区卫生站等等。但由于其各自为政,没有纳入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没有明确的、牵头统筹管理部门,长期存在着体制缺位、政策多门不衔接、规划缺失、欠统筹等弊端,导致资源分散、各自为利,难以优势互补、发挥合力。同时行政主导、政社不分,也导致养老服务社会参与度低下。《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政府重点投资兴建和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具有长期医疗护理、康复促进、临终关怀等功能的养老机构。目前,缺乏明确的政策导向,无法吸引充足的资金投入到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工作中来,导致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私立养老机构“费用高昂”等现象。

3)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身也面临着服务需求激增、人才紧缺这一难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辖区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职能。其中流动人口中的妇女儿童、慢病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已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卫生资源,其服务面广、需求多样、医护人员紧缺,供需矛盾突出。在现有基础上,部分签约医生的服务能力不能满足居民需求。一方面是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真正的全科医生还有差距,另一方面是在签约居民数量和社会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的质量,必定会导致服务效能下降。除此之外,我国老年医疗刚起步,其管理建设标准异于综合医院。且院校中开设老年医疗护理的相关专业较少,专业人员短缺。

三、几点建议

(1)完善行政协调机制。为了解决行政分割的部门管理体制问题,必须加强政府领导,统筹医养护社区服务业发展,构建医养护一体化行政协调机制。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内部协调,二是外部协调。内部协调就是基层政府要打破医养护相关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将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纳入社会发展规划和领导政绩考核目标,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并从财政、人才、组织、政策等方面加以保障。外部协调就是要协调基层政府与上级医养护相关部门间的关系,将医疗、民政一同纳入医养护智慧医疗服务体系中,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如鼓励社区服务业发展专项经费支持,鼓励社区服务创新的政策支持以及医养护人才培养、引进、调配等政策支持,从而为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的推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确立职责边界。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的高效运转需要医养护相关部门构建起稳定的利益互动机制。为此,首先要明确医养护相关部门的职责与权利边界。强调多部门间的合作,民政、社保等系统联合保证适量的经费支持,完善物质基础。卫生系统保证强有力的医疗队伍给予技术支持。主要有几下几种方式:根据目前敬老院形势,除了应妥善解决社区鳏寡孤独等传统民政救助对象的养护照料问题外,应逐渐转型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不断满足社区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以此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床难求的现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家庭医生团队除了为社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外,还要与敬老院合作为在院老人提供健康管理与医疗照护工作。可选择定期在敬老院坐诊或以巡诊的形式,为敬老院内的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及服务站与街道保持密切联系,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家庭病床服务,以医疗上门的形式满足各类人群的具体需要。同时社区助老员还应协助签约医生为社区居家老人提供日常保健服务。在明确各自职责的基础上,还要使医养护相关部门间的互动合作关系规范化、制度化,以明确的文件或规章界定相互间的合作及责任关系。

(3)营造多元化供给体系。实施医养护一体化健康养老模式必须整合社区资源,构建政府-市场-社区多元化服务供给体系。为此,基层政府在加大对社区服务业发展财政投入的同时,也要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应更多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资金使用效益;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通过提供养老用地、减免税费、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区养老护理机构,推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跨界合作,尽可能争取社保部门、民政部门等多方面政策支持,尝试多元结合的渠道开展好医养护一体化工作,具体设想如下:①探索开展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力争多开展医养护一体的养老机构,将照护、康复、护理等项目纳入医保范畴,优化医养护一体化发展软环境;②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设立覆盖全社区的服务求助系统,把各经营服务网点连接起来,在交流信息、调剂余缺、平衡供需等方面实现网络化、连锁化模式,促进社区服务业从分散型、个体化向连锁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保证充足的服务供给;③对实施“医养护一体化”的服务机构给予适当的奖励措施,辅以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等政策扶持,但需严格把控标准,把握好医保基金、医疗工作和单纯养老的关系。

(4)强化服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解决社区专业医护人才短缺问题,提高其基本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能力。①定向培养人才。各大学院校设置医养护一体化老年医学、护理和服务管理等专业,并提高待遇和地位。将人社、卫生和民政的“护理员”鉴定部门、标准进行统一。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在我国,社区医生、护士的薪水普遍较二级、三级低很多,导致部分高层次的医务人员不愿意加入到社区护理的队伍中来。国家应该重视、鼓励医疗高层次人员下社区,同时保证其薪资待遇与大医院同等,使其感到自己的劳动是被认可的,能安心留在社区工作,造福辖区居民。③完善人员培训制度。加大社区医护人员相关理论及技能水平的培训,有针对性地组织各类培训讲座,增加实践模拟操作训练,以此提高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及保健员的相关照护水平,满足社区老年人的健康养老和专业护理需求。

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是以社区全人群为目标,采用契约式服务模式的健康服务,重在解决慢性病、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问题。其是一项系统的民生工程,需要多部门参与和配合,我区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就目前的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形式而言,任重而道远,在有限的医务人员基础上,探索医养护一体化服务质量的最大化,受益人群的最广化,服务效率的最优化是有一定难度的。要覆盖全年龄层次的居民需求,必须完善相关的政策引导,辅以财力、物力、人力的保障,将卫生、民政一同纳入医养护一体化服务体系中,搭建家庭、机构的医养护运行平台,引入民营资本,构建完善的管理模式,以此平衡社区居民需求与紧缺的医疗资源间矛盾,进一步做精做强辖区的医养护一体化智慧医疗服务,争取为更多辖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实用的医疗服务。

承办单位:区卫计局

 

 号:072

提案人:于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进一步加强下城区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的建议

 

在我国老龄化程度急剧增高的背景下,面对未富先老的国情,对旧社区进行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是全国很多地方采取的应对措施之一。但我省各级政府在推进这项工作中,也碰到了一系列难题。以下针对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提出意见和建议,供决策参考。

一、目前的现状

根据《杭州市2016年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下城区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分别达到26.11%,位列全市第三。近几年来,在下城区范围内推出了一系列的养老服务项目,在居家养老适老化改造上,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据统计,目前杭州市已有950个单元业主有加装意愿,而下城区有113个单元,其中东园2213单元,戒坛寺巷延龄苑31单元,丽景苑12单元等4个加装电梯意愿较强的单元楼,已成为下城区首批加装试点。

二、存在的问题

1、现有住宅结构不易改造。下城区一些老旧小区早年建设的五至七层的老式楼房,例如朝晖、三塘大多采用的是砖混结构,承重墙所占比例较高,这为居室空间的重新组合造成一定的困难,最突出的问题在于这些老楼没有电梯。有省领导曾表示,实施小区适老化改造、为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省里的政策意见是明确的,但是,由于这一问题较为复杂,协调难度很大,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工作进展较为缓慢。此外,相较其他上城、江干,下城开展加装电梯工作比较晚,试点单元楼也不够代表性。

2、政策法规不健全。首先是政策目标导向及执行力不够,目前制定的一些适老化改造政策并未很好的落实,适老化改造也存在过度改造的现象,改造完之后的安全和维护管理不能保障。其次是政策目标群体范围过窄,目前已有政策所涉及的老年人范围过窄,接受适老化改造的居室数量极少,供需失衡。

3、市场开发不足。通过对省内一些区县已实施的适老化改造项目的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服务内容还是服务水平都与老年人对居住环境的适老化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旧住宅社区适老化改造项目仍局限在无障碍改造、增设扶手等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上,尚未引起相关部门及市场各相关方的足够重视。

4、产业链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多数城市都处于适老化改造服务体系不完善状况,没有形成普适的适老化改造设计和服务体系。比如,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作为整体产业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就存在诸多问题。研究报告显示,我省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大多数为4050人员,专业护理知识缺乏,难以适应岗位要求,影响了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老年人的制度几乎操作不了。

5、融资渠道单一。在社区适老化改造过程中,老人最担心的问题仍然是资金问题,只有经济状况较好的老人认同适老化改造的比例较高;从已经实施的改造项目来看,资金仍主要以改造专项资金的形式由政府负担。从调研情况看,一些区县的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贴,缺口经费由村()委会自行解决,正常运行还要得益于集体经济好、民间捐助多。

6、缺乏工程建设标准化。目前,我国的适老化改造还处于鱼龙混杂的初级阶段,并没有大型的、专业的适老化改造公司,缺乏统一的市场规范。无论是大型装修公司还是路边小工程队,都能接手改造工程,至于质量和安全,自然参差不齐。

三、意见与建议

1、要探索推进住宅的适老化改造,通过房屋租赁置换、加装电梯、在住宅内加装扶手、进行防滑处理等方式,逐步解决老年人行动不便、出行困难的问题。此外,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如老人身体不适等问题,为老年人配备有GPS功能的智慧型手机以及在老人家中安装呼叫器也是十分必要的。

2、推进各配套项目长效运行,发挥政府、市场以及群众自身的综合作用,既要分类兴建,明确服务对象、人员、成本,规范有序运行,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

3、加强校企合作,实施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将奖励补助资金提前到入学或入职环节发放,并在省定标准的基础上,区里适当提高奖补额度,吸引人才,为养老服务队伍增添年轻的血液。

4、推进公共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如在人行道、公共绿地、公共厕所等公共场所,提供无障碍服务,加设无障碍通道,在人流量多的人行道应当确保平整防滑。公共服务设施也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住宅区周边的配套设施,如卫生站、社区中心等,可通过在其出入口曾铺轮椅坡道,或者安装升降平台等方式,以便行动不便的老龄人进出。建筑内部,应具备无障碍通道,地面平整防滑。

5、适老化改造工程,要严抓质量关、安全管理。无执照的单位不招、无技能的工人不用、来历不明的材料不买、无明确计划不开工。适老化改造事关老人的生活便利与安全,连接着一家人的心,工程实施必须公开透明,要让老人用的方便,用的放心。

6、对于老楼加装电梯存在的协调困难等问题,应该迎难而上。首先,要在宣传上加大力度,组织居民会议、成立动员小组,向居民宣讲加装电梯的建设以及运行细节,可以邀请居民代表加入动员将更具说服力。同时光有宣传是不够的,毕竟小区众多,老人们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还需要征集居民意愿,根据不同楼栋的特殊性,合理调整方案。

承办单位:区民政局

 

 号:112

提案人:陈卫永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加强公众应急救护普及工作的建议

 

心脏骤停( CA)是引起世界人口死亡的第三大最常见原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据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结果显示:我国心脏骤停的发生率为每年41.84/10万人,其中主要为院外心脏骤停,每年心脏骤停发生58.6万例,并且发生率逐年升高。心脏骤停救治的关键是尽早启动有效的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按压、体外除颤以及人工呼吸等早期基础生命支持。早期现场目击者实施CPR是决定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存活率的关键因素并对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有重要影响。当发生心脏骤停时,4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约60%6分钟内成功率约40%8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20%,但患者可能已脑死亡,心脏停搏10分钟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随着公众工作节奏的加快,活动范围的扩大,杭州城区面临的意外伤害事故也呈上升趋势,经常见诸于报,但公众缺乏现场急救能力,延误甚至丧失抢救时间的现象不可避免。杭州市投放在公共场所的少量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也基本处于安置状态,如果伤者本人或现场第一目击者懂得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通过自救互救,可能会有更多的生命挽回。因此,开展群众性的现场应急救护培训,广泛普及救护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也是亟待加强的能力建设。为此,我们提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公众应急救护普及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在发生突发意外事故后,绝大多数民众只能等待专业医疗救援人员的到来,无法在救援人员赶到之前进行早期的心肺复苏,从而错过了抢救最佳时机。因此,要充分利用新、旧媒体的宣传平台,让大众了解并知晓心脏骤停的严重危害,心肺复苏对保护生命的重要作用,并使公众自愿自觉参与学习这门技术。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发动,体现活动的权威性,也使这项活动获得最大范围的推广。

二、加大心肺复苏知识的普及及相关设备的配置。对地铁、商场、CBD等人流集中场所,所有从业人员应定期接受心肺复苏知识培训,并适量配置“AED”,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开展中小学生心肺复苏培训,推动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普及。国外研究资料显示,学龄期儿童早期接受心肺复苏培训获益更大。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群体,求知欲旺盛,对新技能的接受程度高,并通过小手牵大手,可使家人、同学和朋友间接接受相关急救知识,扩大辐射范围。

三、建议把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列入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提高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率,开展CPR培训是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的首要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84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2017101日起施行,但目前在知识普及和实施现场应急救护行为能力等方面较为薄弱。因此,将应急救护培训工作作为公益性内容,在全区范围内加大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工作,减少操作者对于出错的不安,增加愿意帮助的意愿和拯救他人生命的信心,以提升我区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救治成功率,并与推进城市国际化接轨。

承办单位:区红十字会

 

  号:120

提案人:袁俊、黄祥等8

提案内容摘要:

关于加强四个平台信息系统建设的建议

2017年以来,全区四个平台建设在全区各街道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对照省市有关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资源整合,创新智慧应用,抓实网格基础,促进最多跑一次的延伸落地,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促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已在全区八个街道全面铺开推广。目前,四个平台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信息系统建设,存在数据融合不足、多系统间打通不足、系统设置有待改进等问题,这些问题应高度重视,在2018年积极加以破解,帮建议区信息中心,积极开展调研,努力打通数据最后一公里。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

1、打破数据壁垒。现有四个平台数据大多来源于原有区“66810”系统和政法工作系统,但公安的户籍和流动人员数据以及工商登记系统中的数据等并未融入,此外,如计生、党员信息等可以帮助明确个人标签的数据系统也未融入平台之中。虽然目前可以向省市数据局申请调用信息,但仍不能满足四个平台数据融合的要求,为基层精准管理、精准服务带来工作难度。

2、减少现有工作平台(系统)。据统计,目前每个街道正在使用的国家、省、市、区各级开发以及街道自建的工作平台(系统)有46-49套之间,各平台间工作内容不一,数据格式不同,给街道社区干部带来大量重复工作,基础信息、工作台帐需要多遍录入,向下延伸的工作需要跨平台操作,如110联动报警信息、12345信访、数字城管等需要四个平台工作人员手工桥接才能向下派单,一方面增加工作量,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信息不准。建议整合现有区级平台,纳入区四个平台下,作为子平台,并技术上实现一键派单一键上报

3、加大电子地图开发力度。将散落在各平台上的系统资源(如各类监控探头、待出租商业用房等)整合到一张电子地图上,实现一图可视、一图调用资源。

承办单位:区政府办